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求助者不按时赴约、借故迟到、不认真完成咨询师安排的工作是()。

A.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B.不负责任的表现

C.不重视咨询师的表现

D.不重视咨询的表现

提问人:网友wangzhi0903 发布时间:2022-01-07
参考答案
查看官方参考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网友答案
查看全部
  • · 有4位网友选择 B,占比50%
  • · 有2位网友选择 D,占比25%
  • · 有1位网友选择 C,占比12.5%
  • · 有1位网友选择 A,占比12.5%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59.***.***.1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218.***.***.245]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10.***.***.177]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11.***.***.135]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38.***.***.70]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231.***.***.2]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4.***.***.152]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50.***.***.18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59.***.***.1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218.***.***.245]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10.***.***.177]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11.***.***.135]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38.***.***.70]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231.***.***.2]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4.***.***.152]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50.***.***.186] 1天前
加载更多
提交我的答案
登录提交答案,可赢取奖励机会。
更多“求助者不按时赴约、借故迟到、不认真完成咨询师安排的工作是()…”相关的问题
第1题
25.引发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生理原因有( )

A、争强好胜

B、睡不着觉

C、学习效率下降

D、闷闷不乐、低落

E、觉得自己真没用

F、考研落榜

G、女性,22岁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4岁,初中毕业,农民。 案例介绍:两个月前求助者9岁的独生子因车祸去世,车祸发生前,她曾想去学校接儿子,但因故没去成,因此非常自责,求助者不能接受失去儿子的现实,脑子里经常浮现儿子的影子,夜间经常因梦到儿子而哭醒,求助者现在情绪低沉,失眠、头痛,头晕,胃部不适,无食欲,全身乏力,感到很孤独,总是不自觉地回忆车祸现场的情景,无心工作,自己来求助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与丈夫在城市务工,家庭和睦,咨询时面无表情,头发凌乱,衣衫不整,一直认为有儿子的家庭才是最幸福的。 该求助者出现的躯体症状主要包括()。A.感到孤独

B.头痛头晕

C.胃部不适

D.头发凌乱

求助者总是不自觉地回忆车祸现场的情景,这种症状是()。A.幻觉

B.错觉

C.闪回

D.妄想

对该求助者最可能的初步诊断是()。A.精神病性障碍

B.严重心理问题

C.急性应激障碍

D.严重心身疾病

该求助者遇到的重大生活事件是()。A.儿子去世

B.头晕头痛

C.内心孤独

D.夜间经常哭醒

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表达共青时,错误的是()。A.应该把握时机

B.设身处地地理解

C.要善于把握角色

D.充分表达出同情

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热情,最主要应体现在()。A.对求助者积极提问

B.咨询中认真、耐心、不厌其烦

C.初诊阶段嘘寒问暖

D.咨询开始和结束时都要热情

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持续时间为()。A.1个月至2个月

B.数小时至数天

C.数分钟或数小时

D.3个月以上

咨询师对于该求助者的接纳应包括()。A.主动求助

B.负性情绪明显

C.非常自责

D.躯体症状严重

人在经历惨烈的车祸后可能会出现()。A.灾难症候群

B.急性应激障碍

C.创伤后应激障碍

D.严重心理问题

该求助者主要的心理症状包括()。A.失眠

B.抑郁

C.自责

D.乏力

该求助者衣衫不整、头发凌乱,可能是因为()。A.内心孤独

B.意向倒错

C.意志减退

D.意志缺乏

通过前面的案例介绍,咨询师对求助者可以了解的一般资料包括()。A.日常活动场所

B.婚姻状况

C.社会交往状况

D.教养方式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男,24岁,大学刚毕业,公司职员,因反复在异性面前显露生殖器7年余就诊。7年前黄昏后的一天,患者在一个公园里的小路上见到一名陌生女性,遂起显露自己生殖器的冲动并实施,看到该女性被吓跑后感兴奋、刺激。后多次出现,且频率增加。一遇人少、单独的机会,即发生强烈露阴冲动,每次显示被漂亮女性看到后,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轻松和快感,但事后又后悔、害怕,自责自己不该这样做,决心痛改前非,但在性渴求、性想象再次出现时就难以控制自己。因此曾受到家长的批评和说教,有一次几乎要被人送到公安机关。想控制不做,但难以自制,内心非常痛苦。体格检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未见异常。该患者表现符合哪种诊断,简述该诊断的主要临床特征?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 42岁,某私企总经理。 案例介绍: 一年多以前求助者的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求助者异常痛苦。半年前的一个晚上,半夜突然醒来,觉得透不过气,胸闷、心慌,手脚发麻、浑身颤抖,认为自己得了心脏病,非常紧张、害怕。求助者迅速到医院看急诊,经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后症状缓解。有一次在单位又有类似症状发生,还是到急诊看病。求助者曽专门住院检査,仍未査出明显病变。此后类似症状经常发作,有时每周出现2~3次,时间持续数十分钟, 时问地点场合无规律, 也无明显发作征兆, 能自行缓解 。 发作时头脑清楚, 客观环境并无相应可怕的事物和情境。不发作时,生活、工作均正常。目前求助者害怕犯病,不敢一个人开车或单独在家, 不敢一个人到外地出差, 怕自己突发心脏病死了别人都不知道,也不敢到人多拥挤的地方去。求助者也知道.自己不一定就会得心脏病,但就是控制不住担心。曾对家人表示这样活着真是受罪,生不如死。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较内向,做事认真谨慎,非常孝敬父母,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几年前曾被诊断为“胆囊炎'',经治疗后痊愈。 该求助者主要的情绪症状包括()A.焦虑

B.恐惧

C.强迫

D.抑郁

该求助者每周2-3次症状发作的特殊诱因是()。A.半夜突然醒来

B.无特殊诱因

C.曾患胆囊炎

D.父亲心脏病去世

根据案例分析,求助者曾对家人表示这样活着真是受罪,生不如死,说明其()A.存在自杀意念

B.内心痛苦

C.生存意向下降

D.严重强迫

对该求助者做出上述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其()。A.治疗经历

B.情绪体验

C.临床检査

D.身体表现

心理咨询师做鉴别诊断时需要考虑的包括()。A.心脏病变

B.疑病神经症

C.痛症发作

D.恐惧神经症

对该求助者较适合的咨询方法包括()。A.模仿法

B.阳性强化法

C.认知疗法

D.系统脱敏法

在等级制诊断系统中, 关于焦虑与抑郁叙述正确的包括()。

A.焦虑是较高等级

B.诊断焦虑症必须排除抑郁症

C.抑郁是较高等级

D.诊断抑郁症必须排除焦虑症

该求助者的躯体症状包括()A.浑身颤抖

B.担心、紧张

C.手脚发麻

D.胸闷、心慌

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特点包括()A.具有情境性

B.植物神经系统症状明显

C.是发作性的

D.出现意识障碍症状明显

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A.恐惧神经症

B.惊恐障碍

C.急性应激障碍

D.广泛性焦虑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使用的参与性技术包括()。

A.内容表达

B.倾听

C.内容反应

D.提问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判断求助者的自知力主要依据()。

A.对躯体疾病判断正确

B.对婚姻问题判断正确

C.对内心感受判断正确

D.对生活现实判断正确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会谈的种类包括()。

A.摄入性会谈

B.指导性会谈

C.咨询性会谈

D.启发性会谈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社会支持量表主要用于()。

A.了解被试者社会支持的特点

B.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C.精神疾病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D.各种躯体疾病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IQ范围低于()可以诊断为智力缺陷。

A.66

B.67

C.68

D.69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根据桑德伯格制定的病史采集法(提纲),包括的内容有()。

A.身份资料

B.近期状况

C.早年回忆

D.家庭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账号:
你好,尊敬的用户
复制账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欢迎分享答案

为鼓励登录用户提交答案,简答题每个月将会抽取一批参与作答的用户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活动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简答题

简答题官方微信公众号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简答题”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简答题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简答题”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