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

B.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C..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D.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远不如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提问人:网友lixin080108 发布时间:2022-01-07
参考答案
查看官方参考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网友答案
查看全部
  • · 有3位网友选择 D,占比37.5%
  • · 有3位网友选择 C,占比37.5%
  • · 有2位网友选择 B,占比25%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38.***.***.57]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201.***.***.135]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04.***.***.241]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38.***.***.57]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254.***.***.2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84.***.***.208]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201.***.***.135]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93.***.***.111]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60.***.***.102]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242.***.***.110]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04.***.***.241]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84.***.***.208]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254.***.***.2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84.***.***.208]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201.***.***.135]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93.***.***.111]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60.***.***.102]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242.***.***.110]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04.***.***.241]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38.***.***.57] 1天前
加载更多
提交我的答案
登录提交答案,可赢取奖励机会。
更多“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相关的问题
第1题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劝学》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然后从学习的重要性、作用、方法、态度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文章运用了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

B.《过秦论》的作者贾谊是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这篇文章以 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要实施仁政。

C.《赤壁赋》 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但保留了更多的诗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D.《窦娥冤》 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下列对作家作品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名家常被人并称,比如:“李杜”即李白与杜甫,“韩柳”即韩愈与柳宗元,“苏辛”即苏轼与辛弃疾

B、“三言二拍”是我国古代五部短篇小说集的总称,作者是明代的冯梦龙

C、“三曹”指的是汉末曹操及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有很高的成就;“三苏”指的是宋朝的苏洵与他的两个儿子苏轼与苏辙,他们在诗歌和散文上各有成就

D、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问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其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博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仁者播其惠--仁爱的人散播他们的恩惠

B.垂拱而治--,就能治理好天下

C.董之以严刑--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

D.居域中之大--居住在宽大的城域中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对“搔首踟蹰”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写男子非常着急不安的心理。

B.反映了男子对“静女”的深情和迷恋。

C.写男子不理解、不耐烦的心理。

D.反映了男子憨厚淳朴,忠贞善良的性格。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选文开篇通过游泳的事例来说理 , 引出下文。

B.B.选文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 使作者的观点更具有说服性 , 增强了议论文的气势。

C.

C.选文最后一段运用弗莱明的事例 , 告诉读者向大自然请教比向群众、书刊请教效果更好。

D.

D.第 ⑤ 段语句简明 , 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 在结构上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C.《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战国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D.《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散文家。“说” 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鉴于韩、魏两国的战略地位,苏辙认为齐、楚、燕、赵应采取“厚韩亲魏”的策略来对付秦国。

B.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C.选文侧重于批评韩、魏两个国家,没有为六国挺身而出。

D.苏辙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贪图疆域,背盟败约,自相残杀。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魏郑公文集》。作者魏征,字玄成,巨鹿曲阳人。谥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

B.本文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 “ 居安思危 ”“ 戒奢以俭 ”“ 虚心以纳下 ” 等观点。

C.疏,原意为 “ 分条陈述 ” 。后指一种文体,给皇帝的奏议,也叫 “ 条陈 ” 。

D.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 “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A.觉慧的五爸在外头讨了姨太,还借了许多债

B.冯乐山要把自己的孙女许配给觉民

C.觉新是一个善恶是非有着清楚界限的人

D.在向梅的灵柩告别时,觉民没有哭,他有的是满腹的愤怒

点击查看答案
账号:
你好,尊敬的用户
复制账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欢迎分享答案

为鼓励登录用户提交答案,简答题每个月将会抽取一批参与作答的用户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活动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简答题

简答题官方微信公众号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简答题”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简答题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简答题”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