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在一项实验中,让80名焦虑程度不同的女性完成同样的字母识别任务,同时在她们头上放置电极,观察大

脑活动。结果表明,焦虑程度高的女性完成任务时脑电活动更复杂,更容易出错,实验者由此得出结论:女性焦虑影响完成任务的质量。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上述结论?

A. 焦虑程度高的女性与其他女性相比在实验前对任务不熟悉

B. 女性焦虑时,大脑会受到各种思绪的干扰而无法专注

C. 女性焦虑容易引起强迫症、广泛性焦虑等心理问题

D. 有研究显示,焦虑和大脑反应错误率是正相关的

提问人:网友dengwenji 发布时间:2022-01-07
参考答案
查看官方参考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更多“在一项实验中,让80名焦虑程度不同的女性完成同样的字母识别任…”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填空题】由于资源的属性不同,故多个进程对资源的共享方式也不同,可以分为( )共享方式和同时访问方式。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截至2011年年底某市常住人口1100万人,其中本地人口800万人,外来人口300万人。常住人口的男、女比例为1.03:1。该市高校众多,教育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超过20%。 根据以上陈述.一定可以推出的是:

A.本地本科及以上人口超过外来本科及以上人口

B.本地女性人口超过外来女性人口

C.本地男性人口超过外来女性人口

D.本地男性人口超过外来男性人口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偶遇抽样是研究在一定的时间、地点、环境中遇到或接触到的人均选人样本的方法。配额抽样是按照调查对象的某种属性,将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分为若干类或层,然后在各层中按其在总体中的相应比例非随机的抽取样本。整体抽样是将总体分成许多群,每个群由个体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然后随机地抽取若干群,并由这些群中的所有个体组成样本。 下列情形中,属于配额抽样的是( )。

A.要研究退休老人的生活,可以清晨到公园去结识几位散步老人,再通过他们结识其朋友.不用很久,就可以交上一大批老年朋友

B.调查三百个老人每天锻炼的时间,对每个老人都进行调查

C.某高校有2000名学生,其中男生占60%,女生占40%;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各占50%;一年级学生占40%,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学生分别占30%、20%和10%。现要依上述三个变量抽取一个规模为100人的样本

D.为了调查某市的交通情况,研究者到离他们最近的公共汽车站,把当时正在那里等车的人选作调查对象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甲、乙、丙三人被A公司、B公司和C公司录取。他们分别被哪一公司录取.同学们作了如下猜测:同学小王猜:甲被B公司录取,丙被C公司录取。同学小莉猜:甲被C公司录取,乙被B公司录取。同学小徐猜:甲被A公司录取,丙被B公司录取。结果,同学们的猜测各对了一半。由此可推断.他们的录取情况是:

A.甲、乙、丙分别被A公司、B公司和C公司录取

B.甲、乙、丙分别被B公司、C公司和A公司录取

C.甲、乙、丙分别被C公司、B公司和A公司录取

D.甲、乙、丙分别被A公司、C公司和B公司录取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下列作者、作品、朝代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 诸葛亮—《诫子书》—汉B. 贾谊—《过秦论》—汉C. 韩愈—《秋
下列作者、作品、朝代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诫子书》—汉

B. 贾谊—《过秦论》—汉

C. 韩愈—《秋声赋》—宋

D. 王安石—《捕蛇者说》—宋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某水池装有甲、乙、丙三根管,单独开放甲管12分钟可注满全池,单独开乙管15分钟可注满全池,单独开丙管20分钟可注满全池,如果三管齐开,几分钟可注满水池?( )

A.6

B.8

C.5

D.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经典会被一代代人重读,这样文化、尤其是作为精髓的文化就有了传承。当然有些也是隔代遗传,甚至经过世纪尘封。有些经典的命运非常孤独,有些好得多。经典是时间的造物。在时间中它又有了自己的历史,一些读者会把自己的生命又加入进来。经典不怎么时髦.经典是安静的,经典等待着。它必须等到一个好的读者才能复活,这个读者有多好,它就能够复活得多好。 对这段文字意思概括最准确的是:

A.重读经典有利于文化传承

B.经典的生命需要读者来重塑

C.尘封的经典更值得去品味

D.经典的命运各不相同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小李、小张、小马、小王在一起讨论N地区的廉租房建设情况,小李说:“N地区的廉租房建设得都不错。”小张说:“N地区没有廉租房建设得好。”小马说:“N地区有的廉租房建设得不好。”小王说:“N地区还是有廉租房建设得不错的。”

假如小张和小马都说错了,那么,可以推出( )。

A. 小李说错了

B. 小李和小王说错了

C. 小王说错了

D. 小王说对了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孔子尝曰:“未知生,焉知死?”生与死自孔子时起便是中国人始终关注的问题,并得到各种回答,尤其在汉代,人们以空前的热情讨论这两个问题,不仅是出于学者的学术兴趣,亦出于普通民众生存的需要。然而,正如孔子所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对生的问题的关注似乎远胜于对死的问题的追问。有时候人们确实觉得后者更重要,但这并非由于死本身,而是因为人们最终分析认为,死是生的延续。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A.孔子关于生死的看法对中国人产生深远影响

B.生与死是中国思想史上长期受到关注的问题

C.中国人对生与死的问题的讨论实际以生为旨归

D.对生死问题的不同答案源自讨论者的不同观念

点击查看答案
账号:
你好,尊敬的用户
复制账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欢迎分享答案

为鼓励登录用户提交答案,简答题每个月将会抽取一批参与作答的用户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活动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简答题

简答题官方微信公众号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简答题”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简答题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简答题”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