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多选题]

“媒谋也。謀合二姓。从女某聲”。(《说文解字》)以下关于媒体的正确说法是()。

A.介绍或导致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B.承载信息之载体即信息的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

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体就是充当介绍人的角色

D.媒体又称新闻媒体或传媒指现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机构或大众媒介

提问人:网友冯海 发布时间:2023-02-08
参考答案
查看官方参考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网友答案
查看全部
加载更多
提交我的答案
登录提交答案,可赢取奖励机会。
更多““媒谋也。謀合二姓。从女某聲”。(《说文解字》)以下关于媒体…”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媒妁之言"的"媒"《说文》解说为"谋合二姓。"意为"媒"的职责就是谋合二姓以成婚姻。"妁"解说为"斟酌二姓也。"所谓"斟酌二姓"就是说要理清二姓男女的姓名、年龄以及生辰八字等,以验证是否相合。由此可见,"媒"和"妁"最初乃是两个人,"媒"负责谋合,"妁"负责验证,这两者的职分判然有别。后来合二而一,不再细分,统称"媒妁"。()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姓的含义最早与女性生子这一现象有关。《说文解字》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于,故称
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利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
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礼记?礼运》 材料二:至于禹而德衰,不传贤而传于子。 ——《孟子?万章上》 材料三:禹合诸侯于塗山,执玉帛者万国。 ——《左传?哀公七年》 材料四:(“钧台之享”,夏启)“所以示诸侯礼也,诸侯所由用命也。” ——《左传?昭公四年》 问题: (1)材料中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2)这种现象的正式确立是从何时开始的?有哪些标志性事件? (3)试述这一社会现象确立的基本过程。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说文》:“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这说明古时举办婚礼的最佳时间是 。

A.日出时

B.正午时

C.天黑后

D.黄昏时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某儿童的姓名为司徒文英,2001年2月10日出生,性别女,则个人结售汇管理信息系统身份标识编码为()。

A.A20010210SITWY1

B.A20010210SITWY2

C.20010210SITWY1

D.20010210SITWY2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被告人郭某,女,云南人,在江苏常州某镇打工,并与当地一青年相识结婚。郭某多次与好友王某(女,24岁,未婚)通信,

被告人郭某,女,云南人,在江苏常州某镇打工,并与当地一青年相识结婚。郭某多次与好友王某(女,24岁,未婚)通信,说江苏生活条件好。于是,王某也想到江苏来,写信要求郭某帮她找一合适人家,并要郭某之丈夫赵某到云南接她。赵某在临去云南之前找来邻村男青年陈某,说要为他从云南介绍一个媳妇,要求陈某提供500元作路费,陈某满口答应,并给了赵某600元。回到江苏后,赵某将王某介绍给陈某为妻。王某与陈某二人均对婚后生活很满意。

问:请用犯罪构成的理论分析赵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说文》的定义是:“仁,亲也。从人从二。”下面对“仁”的原初意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上下相亲谓之仁”,父母爱孩子,孩子爱父母

B.爱亲近的人,相亲相爱

C.推己及人,从自我到家国,从家国到天下

D.亲人之爱,恻隐之心,是仁心美德的渊源和根本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中春之月,会(令)合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是指()。

A.农历正月

B.农历二月

C.农历三月

D.农历四月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及古文字史中,“和”字出现比较早,已见于甲骨文和金文。《说文》:“和”,相应也,从口和声。”在早期甲骨文中,“和”作“躲”。《说文》龢调也,读与和同”。朱骏声《通训定声》《一切经音义》六引《说文》:‘音乐和调也。’《国语》:‘声相应保曰龢。’《东都赋》:‘龢玲珑。’经传多以和为之。”按朱说,“和”的字源可以追溯到‘‘稣”字,二者在古代终倍由诵用。因此,“和”即“龢”也。又《篇海类编.器用类.部》《左传》:‘如乐之。’又徒吹日,今作和,又谐也,合也。”这段文字意在表明_____。

A.“和”与“龢”

B. “和”的演变

C. “和”之源

D. “和”的含义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散文的范畴。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B.阳,古人在说到地名时,多用阳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用阴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C.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等到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D.床,在古代,床是供人坐卧的器具。《说文》床,安身之坐者。安身,指使身体安稳的意思。由此引申出起承托稳定作用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底座。所以有琴床、机床、车床、笔床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2005年7月14日江城,一崔姓保安在单位值班时,发现一男子在进入他所值班的院子时形迹可疑,于是就问对方干什么的,对方匆匆回答说找人后,就溜进院子,紧接着追来一个男子李某说刚才有人在路边抢了他的手机后跑进了院子,于是,崔就和李一起到院子中寻找,由于该院子没有其他出口,最后二人在两辆卡车间找到可疑男子,并将其扭送到公安机关。事后,崔某得到单位的公开表扬,并发给了200元奖金。2005年7月26日,崔某路过河南街和晖春街时,听到一女子呼喊她的手提包被人抢走,崔某立刻开始和那女子追赶抢包人,在接近抢包人时,崔某一扑而上,将其制服,并和女子一起将其扭送到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孙警官说,像崔某这样的人,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也对社会治安作出了巨大贡献。从社会调整的角度来说,崔某能够再次见义勇为是基于什么的结果?( )

A.崔某见义勇为是基于正式调整的社会结果,因为相关的法律明确禁止了违法犯罪活动,作为公民的崔某实施了这种行为,是尽到了公民应该尽到的义务。

B.崔某能够两次见义勇为,从本例中来看,是基于内在调整的结果,,因为崔某认识到不见义勇为是社会所不认同的行为,会使其内心受到谴责。

C.崔某能够两次见义勇为,从本例中来看,是基于肯定性社会调整的结果,因为崔某的第一次见义勇为得到了相关的肯定,使他的行为得到鼓励,从而使他能够再次见义勇为。

D.崔某能够两次见义勇为,从本例中来看,是基于外在调整的作用结果。因为崔某第一次见义勇为后,得到了外部社会的肯定,从而给其造成一定的压力,使其不能不再次见义勇为,以维护自己的名誉。

点击查看答案
账号:
你好,尊敬的用户
复制账号
发送账号至手机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欢迎分享答案

为鼓励登录用户提交答案,简答题每个月将会抽取一批参与作答的用户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活动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简答题

简答题官方微信公众号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简答题”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简答题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简答题”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