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西厢记》中说:“这的堪为字史,当为款识,有柳骨颜筋,张旭张颠,羲之献之。”对文中的“柳骨颜筋”及其所代表的字体解释错误的是()

A.柳指柳公权,颜指颜真卿

B.这种字体出现在唐代步入鼎盛时期

C.这种字体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D.这种字体的代表人物有欧阳询、怀素等

提问人:网友154336271 发布时间:2022-10-02
参考答案
查看官方参考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网友答案
查看全部
  • · 有4位网友选择 B,占比44.44%
  • · 有4位网友选择 A,占比44.44%
  • · 有1位网友选择 C,占比11.11%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3.***.***.25]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107.***.***.124]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95.***.***.119]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210.***.***.16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41.***.***.40]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79.***.***.100]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253.***.***.3]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137.***.***.153]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07.***.***.149] 1天前
加载更多
提交我的答案
登录提交答案,可赢取奖励机会。
更多“《西厢记》中说:“这的堪为字史,当为款识,有柳骨颜筋,张旭张…”相关的问题
第1题
请从心理学角度对下面的案例进行分析:茅盾背诵《红楼梦》 沈雁冰(茅盾)会背《红楼梦》,这事原来连

请从心理学角度对下面的案例进行分析:

茅盾背诵《红楼梦》

沈雁冰(茅盾)会背《红楼梦》,这事原来连他的朋友郑振铎也不相信。1926年的一天,章锡琛、钱君陶和郑振铎等人在谈话之间,谈到沈雁冰会背《红楼梦》,郑振铎怎么也不相信。于是章锡琛请钱君陶作证人与郑振铎打赌。一天下午,章锡琛请沈雁冰、郑振铎、钱君陶及周予同等人吃饭。酒至半酣,章锡琛说: “吃清酒颇觉乏味,请雁冰兄稍为助兴如何?”沈雁冰酒兴正浓,随口答道:“好啊,如何助兴?” “听说你会背《红楼梦》,来一段怎样?” 沈雁冰表示:“愿意献丑。”当即由郑振铎点回目,并翻开早已准备好的书进行对照。沈雁冰遂按所点回目琅琅而诵,一口气背了半个多小时,将近一个回目。至此,郑振铎才深信不疑,众人也连连称赞,章锡琛则哈哈大笑:“郑兄,你输了,君陶作证,这桌酒你算请定了。”毫无疑问,沈雁冰成为中国文坛上最光辉的巨星之一,与他高超的记忆是分不开的,而背诵这种特殊的记忆方法也起了重要作用。

古代文人重视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许多知名学者,甚至许多革命领袖也都在背诵上下过工夫。例如毛泽东能够背诵的东西很多,诗歌、散文、小说都能大段背下来。有一次,为注释江淹的《恨赋》中的一个“谥”字,他竞把《西厢记》中的原文背了一大段。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说“当为元人第一”指的是____。

A.马致远

B.关汉卿

C.王实甫

D.白朴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说“当为元人第一”指的是()。

A.马致远

B.关汉卿

C.白朴

D.王实甫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落款又称()

A.题款

B.题字

C.款识

D.款字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为什么说王实甫《西厢记》的语言“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印章要大于款字,印章于款识末字需留有一字以上的留白,也可加盖到款字左侧。()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17.为什么说王实甫《西厢记》的语言“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及古文字史中,“和”字出现比较早,已见于甲骨文和金文。《说文》:“和”,相应也,从口和声。”在早期甲骨文中,“和”作“躲”。《说文》龢调也,读与和同”。朱骏声《通训定声》《一切经音义》六引《说文》:‘音乐和调也。’《国语》:‘声相应保曰龢。’《东都赋》:‘龢玲珑。’经传多以和为之。”按朱说,“和”的字源可以追溯到‘‘稣”字,二者在古代终倍由诵用。因此,“和”即“龢”也。又《篇海类编.器用类.部》《左传》:‘如乐之。’又徒吹日,今作和,又谐也,合也。”这段文字意在表明_____。

A.“和”与“龢”

B. “和”的演变

C. “和”之源

D. “和”的含义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成化斗彩瓷器的鉴别方法?

A.款识,均为青花楷书,秃笔藏锋,字的大小排列均不整齐

B.器物的底部是“米糊底”

C.后仿者仿不出成化彩中的姹紫、淡抹的鲜红、鹅黄和带黄色的那一种绿色

D.彩龙只有绿色的龙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一代名儒李叔同,借用一首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参考一首日本歌曲的歌词并浓缩《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创作了名曲《送别》,20世纪中国人用这首歌“送别”了太多的东西。名曲《送别》的创作() ①说明了中华文化能把其他民族文化作为自己发展的根基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积极成分 ③有利于加强不同民族文化在和睦关系中交流 ④有利于增强我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一代名儒李叔同,借用一首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参考一首日本歌曲的歌词并浓缩《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创作了名曲《送别》,20世纪中国人用这首歌“送别”了太多的东西。名曲《送别》的创作()①说明了中华文化能把其他民族文化作为自己发展的根基②反映了中华文化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积极成分③有利于加强不同民族文化在和睦关系中交流④有利于增强我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点击查看答案
账号:
你好,尊敬的用户
复制账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欢迎分享答案

为鼓励登录用户提交答案,简答题每个月将会抽取一批参与作答的用户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活动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简答题

简答题官方微信公众号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简答题”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简答题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简答题”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