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朱熹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这句话说明()A.道德是一种主观想象B.道德是一种客观行为

朱熹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这句话说明()

A.道德是一种主观想象

B.道德是一种客观行为

C.个人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实践

D.个人品德的养成不依赖社会 l

提问人:网友xqhpx001 发布时间:2022-01-06
参考答案
查看官方参考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更多“朱熹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这句话说明()A…”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古人把“德”注释为“得”,认为德是按照道德规范去行事而心有所得,如朱熹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
心者也。“这里的“德”是指()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公民道德

D.个人品德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该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王夫之在《大学补传衍》中所说:“盖尝论之,何以谓之德?行焉而得之谓也。”此处的“德”指的是()。

A、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

B、通过道德实践而有得于心

C、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

D、做事要站得直,把心放的端正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阅读并回答问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万钟则 /不辨礼义/而受之

B.故天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醉翁之意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9-11题。(2016天津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亦我所恶 恶:凶恶

B.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C.妻妾之奉 奉: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放弃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被誉为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梅贻崎曾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非有闲暇不为也。纵探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横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而思对此悠久与累积者宜如何承袭撷取而有所发明,对复杂繁变者宜如何应对而知所排解,非有闲暇不为也;人生莫非学问也,能自作观察、欣赏、沉思、体会者,斯得之。” 请同学们就梅先生的话,谈谈何为“非有闲暇不为也”?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从中国文化对德的释说来看,“德”即得也,说的是“行道(遵循做人的意义、履行做人的规范)”有所得(内在性的),即使为人处事的善行规范和意义纳入了我们自身本性之中,成为一种真正持久稳定的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或德性、品德被称为人的

A.“第一性格”

B.“第二性格”

C.“第一本性”

D.“第二本性”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宋代理学家陆九渊对“德”的解释是:()

A.“德者,道德也。”

B.“德者,道之功。”

C.“德者,得之于天者也。”

D.“德者,道之用。”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子曰:道不远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道者路也,德者得也。符合中国国学中的道德。()

子曰:道不远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道者路也,德者得也。符合中国国学中的道德。()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管子·心术上第三十六》)。指()是()的体现,万物依赖它得以生长,心智依赖它得以认识道的精髓。

A.道;德

B.德;道

C.仁;义

D.义;仁

点击查看答案
账号:
你好,尊敬的用户
复制账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欢迎分享答案

为鼓励登录用户提交答案,简答题每个月将会抽取一批参与作答的用户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活动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简答题

简答题官方微信公众号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简答题”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简答题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简答题”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