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这段话表明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的决定因素是: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我国基本国情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D.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

提问人:网友18***246 发布时间:2022-01-06
参考答案
查看官方参考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网友答案
查看全部
  • · 有3位网友选择 A,占比33.33%
  • · 有3位网友选择 B,占比33.33%
  • · 有2位网友选择 D,占比22.22%
  • · 有1位网友选择 C,占比11.11%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91.***.***.90]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202.***.***.175]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88.***.***.24]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59.***.***.16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214.***.***.188]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4.***.***.235]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14.***.***.67]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13.***.***.11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148.***.***.153] 1天前
加载更多
提交我的答案
登录提交答案,可赢取奖励机会。
更多“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今后一个时期,…”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建筑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A.相对丰富

B.相对不足

C.相对过剩

D.刚好满足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且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而且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当前,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就必须

A.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B.建设生态文明

C.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D.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材料一:中共第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材料二:在现代化建设中,我党一直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针对我国经济高速发
材料一:中共第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材料二:在现代化建设中,我党一直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针对我国经济高速发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材料一:中共第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
重要着力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材料二:在现代化建设中,我党一直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针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认识论的有关原理的?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
问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这说明()。

A.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B.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C.意识一定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
问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这说明()。

A.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B.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C.意识一定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材料二:在现代化建设中,我党一直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党的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材料二:在现代化建设中,我党一直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党的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材料二:在现代化建设中,我党一直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党的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针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请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一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包括()。

A.经济、产业、资源空间布局不协调

B.部分地区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

C.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不合理

D.生态承载力不足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中国是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

A.能源资源相对不足

B.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

C.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先污染后治理”

D.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点击查看答案
账号:
你好,尊敬的用户
复制账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欢迎分享答案

为鼓励登录用户提交答案,简答题每个月将会抽取一批参与作答的用户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活动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简答题

简答题官方微信公众号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简答题”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简答题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简答题”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