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香菱学诗,黛玉推荐她首先读的诗集是:

A.《杜工部集》

B.《王摩诘全集》

C.《李太白全集》

D.《白氏长庆集》

提问人:网友ddxxpp 发布时间:2022-01-07
参考答案
查看官方参考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网友答案
查看全部
  • · 有4位网友选择 B,占比36.36%
  • · 有3位网友选择 A,占比27.27%
  • · 有2位网友选择 C,占比18.18%
  • · 有2位网友选择 D,占比18.18%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222.***.***.28]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253.***.***.13]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54.***.***.231]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27.***.***.7]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201.***.***.199]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99.***.***.50]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241.***.***.249]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79.***.***.240]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181.***.***.62]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244.***.***.190]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50.***.***.251] 1天前
加载更多
提交我的答案
登录提交答案,可赢取奖励机会。
更多“香菱学诗,黛玉推荐她首先读的诗集是:”相关的问题
第1题
香菱学诗,黛玉推荐她首先读的是哪一本诗集?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红楼梦》中,黛玉告诉香菱:如果真心学诗,肚子里应该有三个人做底子。请对应写出这三个人的姓名以及需要分别向他们学习的诗歌体裁。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以下是《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实录片段。下列选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师:同学们只要咀嚼词句,适度联想,细心比照,就不难透过字面品味人物性格底蕴。现在让我们辐射开去,从言行等诸方面走进王熙凤的内心世界,说出你的感悟,道出你的发现。生:“我来迟了!”这句话表面看似自谦,其实是得意与逞能之悟。师:“迟”是无意还是有意的?生:我认为是有意来迟。因为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她进来。再者,王熙凤不愿与贾母抢镜头,又不愿被弱化,打了一个时间差。师:敬佩。同学们能咀嚼,能联系,能比较,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不乏真知灼见。

A. 教师引导得法,关键之处予以点拨,课堂调控适度

B. 学生善于发现疑点,聚焦思维,轻松破解阅读难点

C. 学生抓住关键字,联系上下文,体现个性化解读特征

D. 教师点评过多,淹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效果不突出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问题。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的过程。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和再现了诗人所创造的形象。

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几乎未作描写与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却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吧……”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以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为了说明这种再创造,我再举徐志摩的短诗《沙扬娜拉①一首》,以为佐证: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遭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一朵水莲花在凉风中表现着婀娜的娇羞,诗人借此形容这位日本女郎的温柔缱绻。我们欣赏这首诗,首先是从诗人提供的形象上展开我们的想象活动的。从这一朵水莲花出发,想象那女郎的美丽、多情、柔情似水而又充满离别的轻愁。为什么说这是再创造?因为诗人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位女郎的年龄、容貌以及互道珍重的两人的关系,但这并不妨碍读者在自己的想象中创造出一幅动人的画面来。这在诗的欣赏活动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应该受到鼓励的。这种想象活动,可以使欣赏者自己,或由此联想起来的其他人物“移入”他所再创造的那幅画面中去一一他可以把那一位水莲花似的女郎想象成自己的女友或爱人,也可以在一声充满“蜜甜的忧愁”的“沙扬娜拉”中,寄托着自己与心爱的朋友道别时的那一份眷恋之情。就是说,他可以把自身想象为诗中的人。 但是,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 “洞悉一切”。

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它的特点在抒情。因此作为读者,我们只能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

【注】①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意思。

从第一段的文意看,作者为什么把“诗歌的欣赏活动”看成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6分)

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长于曲》“整首诗几乎未作描写与叙述”?(6分)

作者在对《沙扬娜拉一首》所作的欣赏中,具体地指出了“再创造过程”的哪两个步骤?(用第三段中的原文作答)(6分)

作者为什么说“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1) 针对课程中的案例,发挥你的想象力,为海子的这首诗,再来排版四个让人惊艳的页面吧! 2) 或请自主选择一段文字,分别用点线面来制造焦点,引导视线。将原文,点修饰,线修饰,面修饰分别制作一张幻灯片。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列问题。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的过程。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和再现了诗人所创造的形象。

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几乎未作描写与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却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吧……”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以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为了说明这种再创造,我再举徐志摩的短诗《沙扬娜拉①一首》,以为佐证: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遭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一朵水莲花在凉风中表现着婀娜的娇羞,诗人借此形容这位日本女郎的温柔缱绻。我们欣赏这首诗,首先是从诗人提供的形象上展开我们的想象活动的。从这一朵水莲花出发,想象那女郎的美丽、多情、柔情似水而又充满离别的轻愁。为什么说这是再创造?因为诗人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位女郎的年龄、容貌以及互道珍重的两人的关系,但这并不妨碍读者在自己的想象中创造出一幅动人的画面来。这在诗的欣赏活动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应该受到鼓励的。这种想象活动,可以使欣赏者自己,或由此联想起来的其他人物“移入”他所再创造的那幅画面中去一一他可以把那一位水莲花似的女郎想象成自己的女友或爱人,也可以在一声充满“蜜甜的忧愁”的“沙扬娜拉”中,寄托着自己与心爱的朋友道别时的那一份眷恋之情。就是说,他可以把自身想象为诗中的人。 但是,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 “洞悉一切”。

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它的特点在抒情。因此作为读者,我们只能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

【注】①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意思。

从第一段的文意看,作者为什么把“诗歌的欣赏活动”看成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作者为什么说“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

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长于曲》“整首诗几乎未作描写与叙述”?

作者在对《沙扬娜拉一首》所作的欣赏中,具体地指出了“再创造过程”的哪两个步骤?(用第三段中的原文作答)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材料:有一天,我请学生读课文,只有四名学生举手,我说:“杨萌你读。”她大大方方读起来,等她坐下,我说
材料:

有一天,我请学生读课文,只有四名学生举手,我说:“杨萌你读。”她大大方方读起来,等她坐下,我说:“还有谁愿意读?”一个举于的都没有了,是什么原因呢?

课后,我就这一问题与学生聊起来。一位学生说:“老师,您每堂课总是先提问杨萌,我们这些无名小卒没有她答得好,就不想回答了。”我恍然大悟,是啊,让杨萌先回答已经成了习惯。她的语文功底好,回答问题准确严密,简介利落。

下午,我组织了一次“为老师出主意”的班会。大家畅所欲言,我详细记录大家的想法。收获了好多方法,我还请大家通过打电话,发信息、发郎仹形式维续提建议。

以后的课堂互动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话不流畅,我会引导他组织语言;有的学生不站起来回答,我就让他坐着说:有的学生内向、声音小,我就到他身边听清楚后复述给大家...

后来我又尝试让学生参与组织教学,共同探索出了“辩论教学”“说书教学”“戏剧教学”等以前没有尝试过的形式。

慢慢地,我的课堂再也不是一堂死水了。

问题:结合材料,从学生观角度,评析“我”的教育行为。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 )的著名诗句。

A、杜甫

B、王维

C、李白

D、王勃

点击查看答案
账号:
你好,尊敬的用户
复制账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欢迎分享答案

为鼓励登录用户提交答案,简答题每个月将会抽取一批参与作答的用户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活动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简答题

简答题官方微信公众号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简答题”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简答题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简答题”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