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

提问人:网友anonymity 发布时间:2022-01-06
参考答案
查看官方参考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更多“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相关的问题
第1题
中国的电视人,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手机、网络还是其他移动终端,真正对电视形成挑战的,不是这些实体的机构和渠道,而是在这些媒体环境浸泡之下慢慢嬗变的受众。这些受众,他们也许是电视观众,也许是网民,也许是“手拍暴民”,电视内容从传递到他们身上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脱离了制作者的掌控。这些受众将从电视节目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乐趣和价值观,他们将如何解读、衍生、变造电视节目,都让电视人夜不能寐。

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

A.电视受众趣味发生变化的原因

B.电视制作人如何引导受众的审美导向

C.电视制作如何适应受众趣味的变化

D.受众如何利用手机、网络等媒体发表见解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起什么样的作用?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何种稿件特别需要采用调查法进行调查核实?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对稿件进行核对时,要采用什么标准的参考资料?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如何运用分析法对稿件进行检查分析?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新闻稿件报道新闻事实有哪些基本要求?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为新闻报道《响水农民初识防渗渠》配写一篇编后,字数在600字以内。

400公里防渗渠节约水电费100万

响水农民初识防渗渠

本报讯 往年不知道,今年逢旱算算水费开口笑。江苏响水县运河乡合兴村的一位农民说:这防渗渠就是不一样,原来村里14寸分流泵只能供300多亩地灌溉水,现在能灌溉700多亩,而且一年每亩水电费由过去的50元降到25元。

响水县为沙土区和粘土区土质,灌溉渠道本身的“吃水”量惊人,加上渠道内杂草、土坡等阻碍,水流不畅,用水用电紧张,农本很高。近年县里在搞中低产田改造的同时,加强了水系配套设施的完善,中低产田改造到哪,防渗渠道铺设到哪。到去年底,全县已铺设防渗渠道408公里,今年在建的防渗渠又有100多公里,控制灌溉面积达20万亩。

防渗渠的好处,起初并没有被农民所认识,1997年刚开始在该县七套乡搞的时候,农民疑问:这么窄的渠道,一打水还不全漫上来,哪里能用来灌田。再算算账,每米成本60元,怀疑这钱用在上面值不值。现在防渗渠投入使用使农民开了眼界。今年,该县响陈路一线全部换成防渗渠后,农田里看不到几个人,抗旱工作反而加快完成,农民高兴地说:“防渗渠是抗旱工作的好帮手。”

据该县统计,在水稻整个生育过程中,有防渗渠的控灌区灌水7次左右,亩均灌水400立方米,与以往相比,节水47.35%。据测算,该县由于400多公里防渗渠的投入使用,加之“控灌”措施,去年总计节约农本3000多万元。在今年的抗旱中,灌溉节约水电费100多万元。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试分析下面这则述评的写作特点。

水保之路:任重道远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述评之二

许聪 陈维达

建国以来,在黄土高原我们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万平方公里。应该说,成就是巨大的,可要实现“再造秀美山川”的目标,任务还很艰巨。

边治理边破坏——久治不愈的顽症

水土保持的特点是破坏容易治理难,形成1厘米的土壤需120到400年,而流失1厘米表土常常只需1年。土之不存,水将焉附?这本是个浅显的道理,但是,边治理边破坏这一顽症,至今未能治愈。

资料显示:解放初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为43万多平方公里,而1990年水利部遥感普查的结果是:流失面积超过45万平方公里。尽管部分专家对这一数据有不同看法,但水土流失严重、局部地区破坏大于治理,却是不争的事实。现在,我们每年完成治理面积6000平方公里,即使不考虑人为破坏因素,照目前的治理速度,要完成综合治理,至少需70年。

缺少资金支撑,治理速度难提高

水土保持,是一个高投入的事业。尤其在黄土高原这样的地质气候条件下.没有大的投入,很难奏效。专家认为:现在每治理1平方公里,至少需四五十万元的投入。随着治理难度不断增大和物价水平的提高,今后的投入需求还会增加。由于国力所限,目g-m家用在重点水保工程上的专项投入,每平方公里只有2万元左右。作为地方匹配的资金就更少了。黄河中游共有306个县(市),“八五”期间国家扶持的贫困县就有126个,自筹自投能力很低。缺少资金支撑的水保速度难以有较大的提高。由于投入少,还带来另一个影响治理速度的问题,这就是治理标准低、质量差、保存率更低。反复治理,反复投入,但水土保持的总规模却不能有效扩大。

投入机制亟待完善

针对目前水保投入现状,有关专家认为,在国家、地方财政都很困难的形势下,要从根本上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机制。现在水保的投入遵循的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的那一套:根据国家下拔资金的额度,确定治理的面积.遴选示范点,将钱拨给地方。这些资金是否都用在了水保上?治理效果到底如何?缺乏监控措施。一位老水保告诉笔者,如果将国家投入的资金全用在水保事业上,黄土高原的面貌决不是现在的样子。

黄委主任鄂竟平指出,水保事业要有长足发展,首先要探索水保投入的资产运行机制。这是根本。要划分和明晰水土保持资产,实行资产经营,建立起水土保持产权评估和产权出让制度。“四荒地”要拍卖,水土保持产权如梯田、坝地、水土保持林、草地等也应实行拍卖。通过资产经营、产权转移,搞活水土保持资产运行。说到底要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只有责、权、利相统一,才能真正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工程治理、生物治理不可偏废

要加快治理速度,在治理方法上也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地质因素、人为破坏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地质因素起主要作用。还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水土流失。华北平原、汾渭平原均是水土流失的“作品”。可以说,在人类产生以前,西北地区的有些山川就不曾秀美过,人为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现在,黄土高原还在不断地隆起,陕北有些地方植草种树根本无法成活。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林草均不能成活的地方,则实行打坝淤地为主的工程治理措施。六七十年代,我们片面追求工程治理措施,忽视了生物治理措施;现今有些地方则片面强调生物治理措施,而忽视了工程治理措施。据统计,六七十年代,我们每年打坝几千座,而今每年不足百座……

从40年代初在关中荆峪沟率先进行水保实验至今,水保工作已走过了近60年的艰辛历程,其间,尽管我们也有不少教训,但汗水没有白流:我们已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水保之路。

《人民日报》1998年10月27日第二版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以事实调查为核心的广播电视述评是否可以看做一个深度报道节目?
点击查看答案
账号:
你好,尊敬的用户
复制账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欢迎分享答案

为鼓励登录用户提交答案,简答题每个月将会抽取一批参与作答的用户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活动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简答题

简答题官方微信公众号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简答题”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简答题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简答题”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