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减少预应力钢筋与孔壁之间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的措施,下列()是正确的

A.在预应力钢筋外预先涂润滑剂

B.采用超张拉技术

C.增加张拉控制应力

D.采用两端同时张拉

提问人:网友wl19861202 发布时间:2022-01-07
参考答案
查看官方参考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网友答案
查看全部
  • · 有3位网友选择 D,占比30%
  • · 有3位网友选择 B,占比30%
  • · 有2位网友选择 A,占比20%
  • · 有2位网友选择 C,占比20%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95.***.***.2]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64.***.***.20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206.***.***.147]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44.***.***.130]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226.***.***.39]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26.***.***.129]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10.***.***.21]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204.***.***.244]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3.***.***.2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117.***.***.60] 1天前
加载更多
提交我的答案
登录提交答案,可赢取奖励机会。
更多“减少预应力钢筋与孔壁之间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的措施,下列()…”相关的问题
第1题
一般可采用()或()的措施来减少预应力筋与孔道壁之间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双筋梁中,设置x≥2as’是为了保证受压钢筋屈服

B、凡是截面为T形的梁都得按照T形梁设计

C、当M<α1*fc*bf’*hf’*(h0-0.5*hf’)时,是第二类t形梁<br> D、T形梁和双筋梁的叠加法从原理上来说是一致的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下列几种说法中,( )项是正确的。

A、少筋梁正截面受弯破坏的特点是“一裂就坏”,裂缝有很多条,细而密

B、适筋梁正截面受弯破坏开始于纵向受拉钢筋屈服,当受压区边缘的压应变达到混凝土压应变的极限值时,混凝土被压碎,截面破坏

C、超筋梁正截面受弯破坏是由于受压区边缘的压应变达到了混凝土压应变的极限值,混凝土被压碎而造成的,破坏时纵向受拉钢筋没有屈服

D、少筋梁与超筋梁的正截面受弯破坏都是突然发生的,属脆性破坏类,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是不允许的。适筋梁的正截面受弯破坏是有预兆的,属延性破坏类型,因此工程中应将梁设计成适筋梁。

E、适筋正截面受弯破坏开始于纵向受拉钢筋屈服,导致受压区高度减小,当受压区混凝土压应变达到其极限值时,混凝土被压碎,截面破坏;或者虽然受压区混凝土压应变没有达到其极限值,混凝土没有被压碎,但受拉钢筋的拉应变已达到0.01,则也认为截面破坏。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工字形柱的受压区形状可以是

A、工字形

B、矩形

C、T形

D、方形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当偏心受压柱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需要考虑二阶效应,它们是( )

A、当柱两端弯矩的比值大于0.9(M1/M2>0.9),其中M2的绝对值大于M1的绝对值

B、轴压力满足N/fcA>0.9

C、长细比满足lc/i>34-12(M1/M2),其中M2的绝对值大于M1的绝对值

D、偏心距满足e0>0.8h0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对考虑二阶效应的偏心受压柱,弯矩放大的比例与( )有关。

A、柱两端弯矩的比值

B、柱长细比

C、荷载偏心率

D、轴压力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C30表示fck=30N/mm2。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压应力较小时,徐变与应力成正比;混凝土压应力较大时,徐变增长与应力不成正比。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结构或构件的极限状态包括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点击查看答案
账号:
你好,尊敬的用户
复制账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欢迎分享答案

为鼓励登录用户提交答案,简答题每个月将会抽取一批参与作答的用户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活动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简答题

简答题官方微信公众号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简答题”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简答题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简答题”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