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以下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阅读并回答问题。教学目标:①了解本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了解本诗铺叙细节,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学会通过诵读去体会把握诗中情感的方法。②揣摩诗歌语言,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反复诵读,体会回环、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这则教学目标违背了教学设计的什么原则?()

A.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师生交往的互动性和互惠性

B.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C.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D.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问人:网友houlei2325 发布时间:2022-01-07
参考答案
查看官方参考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网友答案
查看全部
  • · 有4位网友选择 D,占比44.44%
  • · 有3位网友选择 B,占比33.33%
  • · 有2位网友选择 A,占比22.22%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26.***.***.140]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45.***.***.0]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14.***.***.162]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96.***.***.52]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253.***.***.233]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57.***.***.110]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59.***.***.81]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5.***.***.163]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64.***.***.69] 1天前
加载更多
提交我的答案
登录提交答案,可赢取奖励机会。
更多“以下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时,设…”相关的问题
第1题
阅读下面一位教师教学高中语文必修(2)《氓》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按要求回答问题。教师教学思路:[A]第一步:提问学生背诵《氓》,提示学生按故事情节发展线索来记诵。[B]第二步:利用多半堂课的时间举例讲解赋、比、兴的知识,要求学生判断诗句中哪里是赋、比、兴手法。[C]第三步: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人物情感及人物形象。[D]第四步:概括诗歌主旨。进行课文总结:整体赏析《氓》。以下对这个教学过程的综合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A.教师做提示发挥了教师课堂引导作用

B. 投入大量时间讲述本课教学重点很有必要

C. 尊重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一地位

D. 进行课堂总结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点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阅读下面一位教师教学高中语文必修(2)《氓》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按要求回答问题。教师教学思路:[A]第一步:提问学生背诵《氓》,提示学生按故事情节发展线索来记诵。[B]第二步:利用多半堂课的时间举例讲解赋、比、兴的知识,要求学生判断诗句中哪里是赋、比、兴手法。[C]第三步: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人物情感及人物形象。[D]第四步:概括诗歌主旨。进行课文总结:整体赏析《氓》。以下对这个教学过程的综合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A.教师做提示发挥了教师课堂引导作用

B.投入大量时间讲述本课教学重点很有必要

C.尊重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一地位

D.进行课堂总结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点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实录(片段)的开篇介绍,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师:本文的作者是谁?生:施耐庵。师:本文节选自哪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生:《水浒传》。师:中国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三部是什么?作者分别是谁?生:《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对此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问答法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

B. 问答法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强化语文基础知识

C. “中国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三部是什么?作者分别是谁?”这一教学提问对高中生来说难度过小,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

D. 课堂教学中大量使用该教师的教法,会取得利于学生学习的“满堂问”“满堂答”的积极效果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评议,落实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大约20分钟) ①根据学生自愿的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评议,落实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大约20分钟)

①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老师平衡调配,把全体学生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各小组讨论分析文本中存在的文言知识,然后每组派一位代表到黑板书写.其他同学针对书写内容做好补充和评议准备。

②展示每一小组讨论后黑板上书写的结果。(略)

③学生点评各组答题情况。(略)

④教师点评肯定。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一课时设计的讨论教学环节(节选),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作为交流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只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

B.“学生点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

C.这种由此及彼的点评方式。强化了课内知识的能力迁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D.“小组讨论”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实录(片段)的开篇介绍,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师:本文的作者是谁?生:施耐庵。师:本文节选自哪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生:《水浒传》。师:中国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三部是什么?作者分别是谁?生:《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对此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问答法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

B.问答法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强化语文基础知识

C.“中国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三部是什么?作者分别是谁?”这一教学提问对高中生来说难度过小,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

D.课堂教学中大量使用该教师的教法,会取得利于学生学习的“满堂问”“满堂答”的积极效果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以下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高中语文教学与学习指导总建议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B.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其他有关资料

C.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D.教师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划,积极开设选修课,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某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包身工》一课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讲述包身工的故事。以下对教师的
这一做法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设计

B.能够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

C.这是初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尽快抓住报告文学的特点

D.意在鼓励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勇于表达自己,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在教学完高中语文课文《氓》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试比较《氓》《关雎》《静女》(投影《静女》全诗

在教学完高中语文课文《氓》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试比较《氓》《关雎》《静女》(投影《静女》全诗)等《诗经》中的传统爱情名篇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或相似点或就其中某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各小组各评出一份优秀作业张贴到教室后面的展示栏中。

以下对这一教学活动的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深刻理解《氓》的表现手法

B.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诗经》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C.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扩大对《诗经》不同主题篇章的理解

D.引导学生通过课内、课外比较阅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阅读有关合作学习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要求“积极倡

阅读有关合作学习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因具有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发学习动机、激活学生思维的优点,已经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于是有些教师就错误地以为合作学习使用得越多越好,课堂上合作学习到处可见。只要教师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开始分组合作学习。如在教授《宽容序言》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了解课文大意。概括主要内容;二是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感受其形象特点,理解深层的含义。由于第一个问题比较浅显,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独立解决,根本不需要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反而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第二个问题学生大多能参与讨论,但在大组交流时只有一个小组的代表汇报,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可见参与讨论的学生并不多,讨论的质量也不高,这样的合作学习不要也罢。

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应在理解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的基础上采用此学习方式

B.合作学习不是使用得越多越好,否则会流于形式

C.合作学习应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D.教师只要加强过程性指导。学生的讨论过程就不会脱离文本的中心和重点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下面的导入: (上课初,教师板书课题、

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下面的导入:

(上课初,教师板书课题、介绍背景知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是饮誉世界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

(教师大约用了4分钟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两人的友谊、马克思逝世的情景等)

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

B.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

C.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

D.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

点击查看答案
账号:
你好,尊敬的用户
复制账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欢迎分享答案

为鼓励登录用户提交答案,简答题每个月将会抽取一批参与作答的用户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活动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简答题

简答题官方微信公众号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简答题”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简答题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简答题”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