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原理时,采用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创设情景→发现问题→M→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其中M是指()。

A.科学与抽象

B. 实验设计

C. 提出假说

D. 创新思维

提问人:网友lsl20060327 发布时间:2022-01-07
参考答案
查看官方参考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网友答案
查看全部
  • · 有4位网友选择 C,占比44.44%
  • · 有2位网友选择 A,占比22.22%
  • · 有2位网友选择 D,占比22.22%
  • · 有1位网友选择 B,占比11.11%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4.***.***.254]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162.***.***.187]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122.***.***.135]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4.***.***.24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10.***.***.5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102.***.***.125]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119.***.***.181]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130.***.***.21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53.***.***.38]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4.***.***.254]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162.***.***.187]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122.***.***.135]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4.***.***.24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10.***.***.5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102.***.***.125]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119.***.***.181]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130.***.***.21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53.***.***.38] 1天前
加载更多
提交我的答案
登录提交答案,可赢取奖励机会。
更多“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原理时,采用了实验探究…”相关的问题
第1题
以下是某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时所运用的活动记录表:

【方法导引】

研究物质的性质常常使用分类、比较和实验等研究方法。

【要求】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安全提示】

1.为了安全,取用钠的量尽可能少(绿豆大小)!必要时给反应容器加盖玻璃片。

2.观察实验现象时,与反应容器保持一定距离。

3.你想做的实验需要教师批准后才能动手操作!以下是某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时所运用的活动记录表:	【方法导引】	研究物质的性质常常使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活动记录在评价方面具有哪些功能?

(2)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有哪些类型?

(3)举例说明教学过程中多元化评价方式的使用策略。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第九单元"溶液"中指出,像氯化钠溶于水,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液这一概念,教师以"胶体的性质与溶液不同"为探究问题,进行探究教学。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完成哪两项基本任务?(2)化学教学时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第九单元"溶液"中指出,像氯化钠溶于水,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液这一概念,教师以"胶体的性质与溶液不同"为探究问题,进行探究教学。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完成哪两项基本任务?
(2)化学教学时应遵循的教学原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第九单元"溶液"中指出,像氯化钠溶于水,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液这一概念,教师以"胶体的性质与溶液不同"为探究问题,进行探究教学。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完成哪两项基本任务?

(2)化学教学时应遵循的教学原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乙醇(分子式C2H6O)的分子结构时,采用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提出假说→M→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其中M是指()。

A、A.科学抽象

B、B.验证假说

C、C.实验设计

D、D.创新思维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以下是某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时所运用的活动记录表:

[方法导引]

研究物质的性质常常使用分类、比较和实验等研究方法。

[要求]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安全提示]

1.为了安全,取用钠的量尽可能少(绿豆大小)!必要时给反应容器加盖玻璃片。

2.观察实验现象时,与反应容器保持一定距离。

3.你想做的实验需要教师批准后才能动手操作!以下是某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时所运用的活动记录表:	[方法导引]	研究物质的性质常常使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实验现象Ⅰ是__________。

(2)反应方程式Ⅱ是__________。

(3)说明教学过程中多元化评价方式的使用策略,举例说明。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氢氧化钠俗称叫什么

探究(1):碳酸氢钠(NaHCO3)俗名小苏打,常用于食品和医学工业.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碳酸氢钠进行加热,发现有气泡,同时还剩余白色固体.他们对白色固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白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和一种常见的固体.

【提出猜想】

猜想1:白色固体是碳酸钠,

猜想2:白色固体是氢氧化钠

猜想3:白色固体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兴趣小组为了确定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填写下表: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结论

步骤一: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溶于水,加入过量的中性氯化钙溶液,过滤.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1成立

步骤二:取滤液少许,往滤液中滴入:①____

②____

【实验总结】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③____.

探究2:某化学兴趣小组把金属钠投到硫酸铜溶液中,实验并非如想象的有红色铜析出,而是生成一种蓝色沉淀.同学们非常好奇并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金属钠投到硫酸铜溶液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

【查阅资料】钠是非常活泼的金属,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并放出气体,生成的溶液显碱性

【提出猜想】

猜想1: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某碱溶液,某碱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猜想2: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某气体和某碱溶液,某碱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实验探究】

实验一:同学们把一小块切干净的钠投到装有少量蒸馏水的试管中,点燃生成的气体,听到“噗”的一声后燃烧起来;

实验二:在剩余的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发现有蓝色沉淀.

【实验总结】

①两个猜想中的“某碱”是____,猜想2中生成的气体是____;

②水与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③请你判断猜想____成立.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根据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下列问题(20分)【化学学习任务】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化学教学活动1】教

根据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下列问题(20分)

【化学学习任务】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化学教学活动1】教师讲授,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红。

【化学教学活动2】教师演示,“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3】学生进行“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4】学生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实验2】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充分振荡,待溶解后,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1)获得二氧化碳,有哪些可利用的途径(至少举出三种,类型尽可能不同)?

(2)分析该教学片断中,教师采取的教学行为的异同。

(3)结合案例,谈谈为什么说“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它学的优势是一个整体的优势”。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哪些内容?
A.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B.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C.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D.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E.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F.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G. 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例如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时,为对金属钠的性质加深理解,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老师可引导学生运用()

A.概念图策略

B.思维导图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多种感官协同策略

点击查看答案
账号:
你好,尊敬的用户
复制账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欢迎分享答案

为鼓励登录用户提交答案,简答题每个月将会抽取一批参与作答的用户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活动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简答题

简答题官方微信公众号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简答题”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简答题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简答题”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