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下列是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材料:  材料1:“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和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
[主观题]

下列是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材料: 材料1:“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和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

下列是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材料:

材料1:“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和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

“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铁、木、纱),使它们由死复活,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材料2:法国的让·萨伊用使用价值或财富的生产过程代替价值的创造过程,得出价值是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因而劳动创造的收入是工资,资本创造的收入是利润,土地创造的收入是地租。

请回答:

提问人:网友anonymity 发布时间:2022-01-06
参考答案
查看官方参考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更多“下列是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材料: 材料1:“处于流动状态…”相关的问题
第1题
阅读下列有关资本流通总公式的一组材料:

材料1:马克思说: “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材料2: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有某些狡黠和善于钻营的人,他们既能贱买又能贵卖,但这种现象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他所赚到的,正是别人所亏的,就整个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并没有增加分文,只不过是原来既定价值量在资本家之间做了一次重新分配。

材料3:马克思指出,在资本流通过程中,“货币的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而且,“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下面是有关个人收入分配的材料:

材料1

我们积极倡导弘扬奉献精神,不是要人们抛弃一切个人利益去过“清教徒式”的生活。我党允许并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获取收入,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只有把弘扬奉献精神与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大目标统一起来,才能激发人们辛勤劳动,创造美好未来。弘扬奉献精神,不能与“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对立起来。弘扬奉献精神对于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才能贡献到工作当中去由此而获得相应的报酬。如果用奉献精神的价值去否定分配中的物质利益原则,就只能导致继续吃“大锅饭”,最终使奉献变成空洞的说教。

——摘自人民网《按劳分配与奉献》2003年7月16日

材料2

记得在改革开放初期,某市有一工程师,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星期天到乡镇企业工作,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企业则给予技术服务费作为酬劳。未曾想,这样的事在当时被认为走违规的,工程师因此受到不公正处理。出现这样令人困惑的事例,原因在于当时对于资本、技术、土地、管理等生产要素能否参与分配,在政策上不清楚,法律上不明确。今天,这样的问题早已不存在了,人们正享受着分配制度改革带来的种种实惠。

——摘自人民网《从“按劳分配”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002年12月4日

材料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分配理论和分配制度一直在完善之中,不断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1987年竞的十三大就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1993年党的十四后三中全会的决议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十五大报告特别指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在总结以往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我们党在分配理论和实际操作原则上的又一新进展,对发展生产要素市场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摘自周小川《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请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材料1、2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2)结合材料3说明党中央确定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原因。

(3)说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个体与社会关系密切,个体往往需要通过社会中其他人的评判,才能完成对自我的认知。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时间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工人创造的( )。

A、剩余价值

B、销售利润

C、经济效益

D、利润总额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阅读下列有关资本流通总公式的一组材料:

材料1:马克思说: “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材料2: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有某些狡黠和善于钻营的人,他们既能贱买又能贵卖,但这种现象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他所赚到的,正是别人所亏的,就整个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并没有增加分文,只不过是原来既定价值量在资本家之间做了一次重新分配。

材料3:马克思指出,在资本流通过程中,“货币的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而且,“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材料2:货币转化为资本,以及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我们那位还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占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必须取出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他变为剩余价值,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请回答: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某资本主义国家1999年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相等,平均每个工人的月工资1000元,2000年工人的名义工资比1999年提高20%,2001年又在2000年的基础上提高了30%,但2001年生活资料和各种费用的价格上涨一倍。计算2001年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提高或下降了多少?(用百分比表示)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某资本家工厂每月生产机器600台,消耗生产资料价值80万元,雇工200人,每人每月工资2500元,每台机器的社会价值3500元。采用先进技术后,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每件产品仍按3500元出售。计算
点击查看答案
账号:
你好,尊敬的用户
复制账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欢迎分享答案

为鼓励登录用户提交答案,简答题每个月将会抽取一批参与作答的用户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活动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简答题

简答题官方微信公众号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简答题”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简答题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简答题”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