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这是邓小平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些人的错误观点所指出的。这一观点本质上是

A.否定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和现实性

B.否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发展的必经阶段

C.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

D.“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提问人:网友psk091210 发布时间:2022-01-06
参考答案
查看官方参考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网友答案
查看全部
  • · 有3位网友选择 D,占比33.33%
  • · 有2位网友选择 C,占比22.22%
  • · 有2位网友选择 B,占比22.22%
  • · 有2位网友选择 A,占比22.22%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68.***.***.29]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243.***.***.203]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6.***.***.125]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30.***.***.127]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100.***.***.221]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213.***.***.240]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6.***.***.157]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213.***.***.57]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195.***.***.108] 1天前
加载更多
提交我的答案
登录提交答案,可赢取奖励机会。
更多““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相关的问题
第1题
案例 “共富”,一个世纪课题的求解 细心的人们或许会发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案例 “共富”,一个世纪课题的求解

细心的人们或许会发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出现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提法,譬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特别要注意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等。从这些浓笔着墨的字眼和提法中,人们不难解读出一个重要的信息:我国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有重大发展,改革发展的政策及价值取向正发生变化。追求共同富裕,实现科学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根本理念和方略。

势在必行的转变——由非均衡发展到统领全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条“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人和地区共同富裕”的先富帮后富的非均衡的发展思路和模式。这26年来,我国经济以每年平均9.4%的增长速度发展,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综合国力大为提升。发展的成就证明,我们走的先富帮后富的非均衡发展之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不容否认的现实是,非均衡的发展在给我们带来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负面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其表现在于,城乡差距、国民收入差距在扩大。调查统计显示,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有研究者指出,1995年到2002年期间,中国个人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从0.4上升到0.5,上升幅度高达近40%。

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表现在城乡上最为明显,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1984年是1.8倍,1995年为2.5倍,2004年达到3.2倍,如果把城市居民获得的各种补贴和非货币收入也计算在内,其差距可能达到5倍以上。

迅速扩大的贫富差距和分配不公,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社会和谐不可忽视的因素。据统计测算,“十五”期间,中国各类社会案件数量急剧上升,诉讼金额占GDF’的7%左右。1986年以来,中国治安案件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10%。看来,解决贫富差距、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已是势在必行。

无法回避的课题——总设计师的心之所系

晚年的邓小平在1990年到1993年,曾先后四次谈到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极端重要性。

1990年7月3日,邓小平在视察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场馆时警告说:“中国有十一亿人口,如果十分之一富裕,就是一亿多人富裕,相应地有九亿多人摆脱不了贫困,就不能不革命啊!九亿多人就要革命。所以,中国只能搞社会主义,不能搞两极分化。”他认为,现在有些地区,允许早一点、快一点发展起来,到一定程度就要调节分配。

1992年2月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邓小平尖锐地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他期望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1992年12月邓小平在阅读了《中国将成为最大的经济国》和《马克思主义新挑战更加令人生畏》这两篇文章后指出,“中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如果仅仅是少数人富有,那就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要研究提出分配这个问题和它的意义”。他再一次期望“到本世纪末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1993年9月邓小平在与弟弟邓垦谈话时再一次讲到:“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邓小平又警告说,“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

世纪课题的答案——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召开,为解决这一“世纪性课题”给出了答案。

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高度关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其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鉴于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该建议高度重视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问题。明确提出了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则和政策,强调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人,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实现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已成为党和政府制定大政方针的坐标和奋斗目标。这表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始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我国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取向:由“先富”到“共富”的转变。邓小平提出的“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世纪课题,被提到了治国理政的重要议程。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初步认识,再到提升为社会价值目标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坏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为此,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初步认识,再到提升为社会价值目标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坏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为此,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结合中国实际,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商业评论。零利率是货币经济学里面的一个神话,即是说利率不可能达到零以下,如果达到零以下,人们都会囤积现金。这个理论被称为零开氏度——货币利率的一个极限。瑞典央行在2009年曾下调了存款准备金利率。使得存款准备金利率在负值。此举引发了两个问题:是否应该这样做?能否做到?请谈谈你的看法。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造成企业在用人、用工上的多元状态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企业管理行政化,也就是一些企业的自主权并没有真正落实。目前,企业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企业自主权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如果这样一些有关企业增效的问题都解决不了,非要用一些旧有陈规束缚企业的手脚,甚至逼他们不得不搞歪门邪道,企业改革将如何深化?这段话主要支持这样一个论点,即()。

A.企业的自主权没有真正的落实,企业就很难放开手脚解决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B.企业管理行政化导致了企业在用人、用工上的多元状态

C.企业在向纵深推进过程中,往往被陈规束缚手脚

D.不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企业改革将无法进行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造成企业在用人、用工上的多元状态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企业管理行政化,也就是一些企业的自主权并
没有真正落实。目前,企业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企业自主权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如果这样一些有关企业增效的问题都解决不了,非要用一些旧有陈规束缚企业的手脚,甚至逼他们不得不搞歪门邪道,企业改革将如何深化?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

A.企业的自主权没有真正落实,企业就很难放开手脚解决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B.企业管理行政化导致了企业在用人、用工上的多元状态

C.企业改革在向纵深推进过程中,往往被陈规束缚手脚

D.不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企业改革将无法进行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1985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提出: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邓小平进一步提出()

A.改革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B.改革是我国根本制度的重新选择

C.改革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D.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
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材料二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这就是诚信。材料三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黄宗羲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在《最强大脑》中国战队的十二强里,有这样一个群体引人关注,他们平均年龄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最强大脑》中国战队的十二强里,有这样一个群体引人关注,他们平均年龄十四岁半。共性是:未成年人、自信、天赋异禀,在舞台上放言要挑战全世界。但随着在对抗赛中的失控表现,人们将关注点转向神童的表现反差:赢了比赛输了快乐;注重荣誉与胜利,不会享受比赛;天才少年的成长模式该不该借鉴;刻意培养神童,要付出哪些代价等,一系列话题被越炒越热。在我国,对神童的科学称呼是“超常儿童”,而“超常儿童”毕竟是少数,如果刻意去培养,定是以牺牲童年为代价得来的。

问题:请结合材料分析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初步认识,再到提升为社会价值目标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初步认识,再到提升为社会价值目标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坏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为此,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接连出现比较严重的雾霾天气。专家指出,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雾霾的治理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政府、企业、公众各尽所能、齐心协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生产、生活方式。结合材料一,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过程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当前的中国,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这让道德领域呈现复杂图景,也让人们面临更艰难的选择。在
扶起跌倒老人或许惹上官司、爱心捐赠恐被挪作他用的疑虑中,善念在负面的想象中迟疑,善行因利益的考量而延宕。一个经历着深刻转型的社会,有这样的道德困惑可以理解,但更应主动正视、积极引导。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多种因素引起道德领域呈现复杂图景

B.道德领域的复杂使人们的价值选择多元化

C.人们应该坚持真、善、美的价值选择

D.对道德领域出现的问题政府需积极引导

点击查看答案
账号:
你好,尊敬的用户
复制账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欢迎分享答案

为鼓励登录用户提交答案,简答题每个月将会抽取一批参与作答的用户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活动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简答题

简答题官方微信公众号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简答题”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简答题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简答题”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