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甲某男,14岁,放学骑自行车回家,因违章逆行且车速极快,在转弯处撞着对面行走的乙某,造成乙某因颅脑损伤,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甲某的行为:( )

A.因为不满16周岁,不负刑事责任

B.属于意外事件

C.没有因果关系

D.构成交通肇事罪

提问人:网友anonymity 发布时间:2022-01-06
参考答案
查看官方参考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网友答案
查看全部
  • · 有5位网友选择 D,占比45.45%
  • · 有4位网友选择 B,占比36.36%
  • · 有1位网友选择 C,占比9.09%
  • · 有1位网友选择 A,占比9.09%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06.***.***.153]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215.***.***.33]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133.***.***.24]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99.***.***.92]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76.***.***.8]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61.***.***.181]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248.***.***.67]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0.***.***.68]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236.***.***.207]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32.***.***.127]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61.***.***.0] 1天前
加载更多
提交我的答案
登录提交答案,可赢取奖励机会。
更多“甲某男,14岁,放学骑自行车回家,因违章逆行且车速极快,在转…”相关的问题
第1题
被告人程X2003年6月15日晚9时许骑自行车回家,中途与骑自行车违章逆行的王×相撞,引起双方争吵并发展为互殴。被告人程×掏出一把水果刀朝王×的腹部猛扎一刀,王×当即倒地血流不止。尽管程×立即将王×送往医院。但王×终因伤重不治死亡。

某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因撞车小事行凶,造成被害人死亡的严重后果,依法应当予以严惩;鉴于被告人行凶后有救助被害人的表现,故判决程×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本案宣告判决后,被告人程×未上诉,检察院也未抗诉。判决生效后,按照死刑复核程序,中级法院将此案报请省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省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后认为,原判决事实清楚,但量刑过重,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判。

请回答:本案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判是否合法?法律依据和理由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试论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原则及刑事责任年龄的把握问题。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甲手持匕首寻找抢劫目标时,突遇精神病人丙持刀袭击。丙追赶甲至一死胡同,甲迫于无奈,与丙搏斗,将其打成重伤。关于甲将精神病人丙打成重伤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因为对精神病人的不法侵害也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B.甲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因为“不法”必须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而精神病人没有责任能力,其客观侵害行为不属于“不法”侵害,故只能进行紧急避险

C.甲的行为属于自救行为,因为甲当时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救济自己的法益

D.甲的行为既不是正当防卫,也不是紧急避险,因为甲当时正在进行不法侵害,精神病人丙的行为客观上阻止了甲的不法行为,甲不得针对丙再进行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下列对避险过当的认识正确的有(  )。

A.避险过当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

B.避险过当具备了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C.避险过当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

D.对避险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包括()。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避险不适时”是指(  )。

A.事先避险  B.事中避险

C.事后避险  D.避险过当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下列属于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的特征的有(  )。

A.正当性  B.善意性

C.私力性  D.损害性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下列对防卫过当的认识正确的有(  )。

A.防卫过当具有正当性的一面

B.防卫过当不同于防卫对象认识错误

C.防卫过当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

D.对于防卫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甲持刀抢劫乙的财物,乙夺下甲的刀,并将甲推倒在地上。甲头部着地,当即昏迷。乙随后持刀向乙连扎三刀。对于乙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

A.乙的行为属于特殊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B.乙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C.乙夺下甲的刀,并将甲推倒在地上的行为是正当防卫

D.乙持刀向乙连扎三刀的行为是故意杀人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相同点包括(  )。

A.目的相同

B.行为的对象相同

C.前提条件都包含有不法侵害

D.危害的来源相同

点击查看答案
账号:
你好,尊敬的用户
复制账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欢迎分享答案

为鼓励登录用户提交答案,简答题每个月将会抽取一批参与作答的用户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活动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简答题

简答题官方微信公众号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简答题”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简答题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简答题”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