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案例 什么是社会主义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大致有这么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照搬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

案例 什么是社会主义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大致有这么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照搬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论述的阶段。马克思之前,社会主义学说带有空想的性质,叫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把空想变为科学,叫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得出资本主义自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二是把无产阶级看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新社会制度的创造者。

三是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正确道路,即在自己政党的领导下,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强调一定要以实践而不是以书本作为认识社会主义的标准。列宁当时讲了两句有名的话语。第一句:“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了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第二句:“对俄国来说,根据基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之后,斯大林时代,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是什么?就是强调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强调实行计划经济,强调发展重工业,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我们照搬了苏联的模式,也作了一些探索。但在这一阶段,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就停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计划经济,是无产阶级专政制度。

第二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当时仍然是认为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毛泽东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时期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仍然受着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和限制,没有突破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甚至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蓝本。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升华,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并深刻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分析社会主义,认识社会主义,有三个主要的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最终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的体制。

第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这个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基本是按照邓小平的分析和指示,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和要求去认识社会主义的。在实践中,把握以下几点,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一点,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一特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围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要求,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点,坚持不要争论“姓社”“姓资”的信念,用实践检验一切,只要能发展生产力就去试,就去闯,就去干。

第三点,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提问人:网友anonymity 发布时间:2022-01-06
参考答案
查看官方参考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更多“案例 什么是社会主义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大致有这么三个…”相关的问题
第1题
案例 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所以,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论,并没有用条条框框和模式去规范社会主义,而是从宏观上、从发展方向上,提示了社会主义是一个通过改革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越来越走向社会化、现代化,生产力已发展到高度发达的程度,但是生产资料却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就使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与日益发展的生产力之间产生了极其尖锐的矛盾。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有所缓解,但并没有真正消除,而且仍在逐步积累、发展着。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的阻碍,要求建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以便解放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因此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解放生产力,能够以资本主义所没有的速度发展生产力。如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发展得很慢,甚至停滞,就无法显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无法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生产力迅速发展,在经济建设上不仅超过与我国水平差不多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经过一段时间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这才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少数人垄断着生产资料,多数人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这样,少数资本家就可以占有多数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剥削。在这种剥削制度下,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极端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少数资本家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尽管生活水平也提高,但与少数资本家简直无法相比。这种人剥削人、两极分化的制度,使资本主义社会成为最不平等、最不合理的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实行按劳分配,从而消灭了剥削制度。两极分化是剥削制度下的产物,消灭了剥削制度,就能消除两极分化。目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着少数人收入过高的现象,这不是两极分化,而是分配政策调节不当。只要政策得当就可以逐步解决这个问题。消除两极分化,也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一部分人通过诚实的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及一部分有条件地区先富起来,带动未富的人和地区,达到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什么是共同富裕?邓小平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上,为我们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本质含义提供了一条科学的思路。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笔者的理解是,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生产力角度讲的),通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生产关系角度讲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从社会主义本质和理想目标角度讲的),关键就在“最终”二字含义上。“最终”联结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趋向,是二者目标的统一。我们党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有效地团结广大人民积极主动、不畏艰难地从事社会主义事业,并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把握了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根本目的和远大目标。而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案例 艰巨的历史阶段任务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由这个阶所要解决的历史任务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使中国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其中重要的是要实现包含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在内的工业化。在中国要全面实现工业化,需要很长的时间。中国工业的基础很落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工业几乎等于零。在这个基础上起步,将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国家实现工业化,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历史上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都走过很长的历史时期。英国的工业革命持续了几个世纪;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都花费了从一个到几个世纪不等的时间,中国的人口,比现今所有发达国家人口之和还要多,中国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源、财力和物力,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即使考虑到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展因素,中国现代化的难度也比这些国家都要大,所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没有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是难以完成的。

就实现城镇这项任务来说,对中国也极为繁重。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的农业人口只在总人口中占很小的比例,最多的不超过15%,最小的只有微不足道的3%。将农业劳动力从占总就业人口的70%下降到50%,日本花了80年时间,美国花了50年时间。中国要使非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大多数,譬如将农业人口降到总人口的1/4,就要将5亿至6亿农业人口转移到非农业领域。这几乎是欧洲的人口之和。如果每年转移相当于加拿大这么大一个国家的总人口数,完全转移这些农业人口还需要半个多世纪,从现在算起也到了21世纪中叶,这还没有考虑到人口的自然增长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化是一个变化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要求不一样。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或者具体地说是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左右。应该说这是一个较低的目标。现在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是这样的水平,而发达国家远远高于这个水平。在21世纪中叶,这些国家肯定在现有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从动态角度,要完成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案例内容:

我国的土地制度是城市土地国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根据1982年制定的《宪法》确定土地的无偿使用制度。但为适应经济体制转轨和改革开放的需要,1988年经第七届人大对《宪法》的修改,确定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1990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1998年经九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修订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这为土地有偿使用的全面实行从法律上给予了肯定。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案例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逐步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来,成为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人。

1918年1月,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随后还兼任经济学教授。他一到北京大学,就参加了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编辑部,一面研究理论,写文章,一面到师生和职工群众中去从事革命活动。1918年7月,他在《言治》季刊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明确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11月15日,北京大学在天安门前举办演讲大会,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这篇著名的演说,接着他又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在这两篇文章中,他针对那种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战胜同盟国说成是公理战胜强权的错误论调,指出这次胜利是劳工主义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他宣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主力,而一切历史的残余——皇帝、贵族、官僚、军国主义和资本主义,都要被群众的革命巨流彻底摧毁:“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案例 苏联的探索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宁从帝国主义时代的历史条件出发,论证了落后国家一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领导俄国劳动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论述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时,第一次明确地把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把“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见解。

首先,他对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实际上是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认识更加具体和深刻。认为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和特征,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和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形式是资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相应的基本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主要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阶级斗争的新形势的继续;资本主义愈不发达的社会,过渡时期就愈长,任务愈艰巨,斗争愈尖锐;过渡时期要经过若干阶段,在政策上要照顾到许多更小的过渡,估计到每一种过渡的特殊任务。因此,他深感马克思强调新社会诞生时的那种“长久的阵痛”不是没有缘故的。

其次,他虽然没有明确社会主义社会有哪些发展阶段,但已经察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他说,苏维埃俄国只能“过渡到新的、还没有长出来的、还没有稳固基础的社会主义”,将来达到“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显然,在他的思想里有“发达的社会主义”和“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之分。而且他还有一个提法,即从资本主义“跃进到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跃进到中级阶段”,“跃进到共产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的这些思想,反映了他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的新认识,并察觉到了社会主义是要划分为阶段的。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新认识、察觉到社会主义有不同发展阶段的新提法,对于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务必从实际出发,不要超阶段很有指导意义。

过去的几十年里,从斯大林开始的苏联历届领导人以及东欧诸国领导人都没有搞清楚本国究竟处于社会主义的哪个发展阶段上。斯大林实际上没有接受列宁提出的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要经历若干阶段的思想。1936年,他宣布“我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1938年,苏联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就明确提出要在五年完成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并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显然,斯大林错误地把社会主义社会也视为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超阶段地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也没有弄清楚苏联的基本国情,基本上继承了斯大林把社会主义看做短暂的阶段的思想,认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现在的任务是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他急于求成,在改革上实施了一套“左”的办法。1961年10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宣布“20年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还制定了一个时间表。因此,人们称赫鲁晓夫的主张是“共产主义建成论”。

勃列日涅夫时期,纠正了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唯意志论,调整过“左”的改革措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有一些改变。勃列日涅夫停止使用“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提出了“发达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但认为已经“为顺利建成共产主义创造了条件”。

以后,苏联领导人对共产主义的认识更接近苏联实际,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安德罗波夫及其继任者契尔年科都认为苏联当时的社会性质是处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起点”上,这被人们称为“社会主义起点论”。在这之前,苏联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够准确。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执政,竭力改变过去的看法,用“完善社会主义”取代了“完善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这就是“完善社会主义论”。由于苏联领导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对“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不坚定,在改革中左右摇摆。最后,戈尔巴乔夫完全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并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案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15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③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⑤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某局是一个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单位,为社会主义建设干了不少实事,政绩不凡,在公众心目中有较好的形象。局长在这个单位待了近20年,从科员升科长,从科长升处长,从处长升局长。几年前他当了局的一把手以后,很重视搞好与同事的关系,很能体贴部属的甘苦。他想,自己能当上局长全靠老同事们的支持,只有给他们晋升提拔,才能对得起他们,才能维护自己的领导地位。于是,他多方努力,说通上级,打通关节,在局内增设了机构,多设了副职,使许多老同事、老部属得到了晋升。这样一来,这个局原来只有4个处,现在扩展为8个处;原来每个处辖3个科,现在扩展为5~6个科;原来每个处(科)只设2~3个处(科)长、副处(科)长,现在扩展为5~8个处(科)长、副处(科)长。有一个处,正副处长共8人,群众戏称为“八大处”;有一个科有正副科长5人,群众戏称为“五官科”。这个局长原以为这是一种巧安排,既照顾了老同事、老部属,又加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人多好办事,工作一定能更好地开展,而实际上事与愿违:由于机构臃肿,人员素质不高,造成互相扯皮,办不成事,这位局长吃了苦头,这个局的工作也受到影响。 试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答案要点: (1)案例中的问题。 (2)公务员机构编制的相关规定。 (3)晋升的意义。 (4)升降的原则。 (5)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修改下列句子。

(1)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对于各类犯罪分子必须给以法律制裁。

(2)国家秘密严格保守!

(3)湖中白帆点点,湖面波光粼粼,山腰白云缭绕。

(4)我们刚进校门,两个班里的同学就迎上前来。

(5)她设计的动漫形象简直就是“万人迷”,十分生动传神。

(6)每个学生都有一张学籍卡,上面有学号、姓名、年龄、性别等,包含了足够的学生身份信息。

(7)“法律援助”之所以广受欢迎,我认为把分析案例和普及法律知识结合起来是这个节目的特点。

(8)侵略军攻陷北京后,焚毁并洗劫了西郊的圆明园。

(9)“四人帮”及其余党为了诬陷曹荻秋同志是“叛徒”,到处去挤“材料”、挖“罪证”,捏造、逼供、恐吓、陷害,无所不用其极。

(10)发言人公布的材料,改变了最初南非当局的说法。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派驻小岗村的选派干部。他带领村民办工业、兴商贸、科学种田,以市场经济的头脑发展种植、养殖和高效农业,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2006年,小岗村跻身2005年度“全国十大名村”。2007年初,小岗村被授予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2006年底.沈浩任职三年届满即将离开。小岗村村民们在挽留沈浩的申请书上按满了鲜红的手印,请求沈浩带领他们再干三年。沈浩留下来了。又是三年的默默苦干。2009年,任期又将期满。186名小岗村村民又在挽留沈浩的申请书上按下红手印。这一次村民们的愿望落空了。2009年11月6日,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这一次,沈浩永远留在了小岗村。

刘汉俊这样评价他:你是一粒种子,深深地埋进这片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帜,高高地飘扬在这希望的田野。你把人民捧在心里,人民就把你举过头顶!站起来,你是一尊雕塑,倒下去,你是一座丰碑!

沈浩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自己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让国人为之感动。

请结合案例谈一谈,什么是信念?如何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点击查看答案
账号:
你好,尊敬的用户
复制账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欢迎分享答案

为鼓励登录用户提交答案,简答题每个月将会抽取一批参与作答的用户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活动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简答题

简答题官方微信公众号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简答题”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简答题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简答题”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