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多选题]

郁达夫《故都的秋》描写北国之秋的景物有()

A.槐树

B.菊花

C.秋蝉

D.秋雨

E.枣树

提问人:网友sw1976 发布时间:2022-01-06
参考答案
查看官方参考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网友答案
查看全部
  • · 有3位网友选择 D,占比33.33%
  • · 有3位网友选择 E,占比33.33%
  • · 有2位网友选择 A,占比22.22%
  • · 有1位网友选择 B,占比11.11%
匿名网友 选择了E
[36.***.***.157]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38.***.***.148]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26.***.***.169]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68.***.***.185]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E
[3.***.***.18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70.***.***.3]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247.***.***.108]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E
[185.***.***.18]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36.***.***.3] 1天前
加载更多
提交我的答案
登录提交答案,可赢取奖励机会。
更多“郁达夫《故都的秋》描写北国之秋的景物有()A.槐树B.菊花C…”相关的问题
第1题
下列对课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故都的秋》是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后写下的。作者在对北平秋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孤独而又苦闷的心境。

B.文中作者列举“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五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其中记叙部分采用递进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

D.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景物的客观色彩。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北国之秋比起南国之秋来,有什么不同?
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北国之秋比起南国之秋来,有什么不同?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
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A.(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B.有关选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一椽破屋等体现了悲凉的特色

D.驯鸽的飞声以声衬静

E.这幅画面的主体是院子里面,画面的背景是皇城人海

F.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体现了故都的清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小题。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
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在这个段落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故都的秋》中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用了比喻的手法()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故都的秋》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了对比()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关于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是郁达夫写于三十年代中期的游记散文

B.文中的“故都”指六朝古都南京

C.文章通过房前屋后、街头巷尾的景物描写,赞美了故都的秋天

D.文章通过对比手法彰显出故都秋色的浓郁,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的热爱之情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案例: 师: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哪一句能概括“故都的秋”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案例:

师: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哪一句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生:“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教师板书:清、静、悲京)

师:文章是通过哪些画面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生:主要是通过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呜、闲话秋雨、佳日胜果。

师: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秋的?

生: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

师: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

生:声色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

师:江南的秋有什么特点?

生:“慢”“润”“淡”。

师:作者为什么要提到江南的秋?

生:通过对比,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1)齐读第3段

师: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的景物来写故都的秋?

生:租来的一椽“破屋”,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漏下的目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师:回答得很好。北平的秋意,果真是无处不在,写了哪些秋色?

生:碧绿、青天、花朵。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师: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生:冷清。

师:凄清如许。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透人肌骨。可是作者又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我

们还说它“静”.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

师:回答得很好。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谁能再举些类似的例子?

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生:课文《荷塘月色》中,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

师:很好,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更加孤独,凄冷。

师:在这样的清冷寂静的声色环境中,作者做了些什么?

生:“泡一碗浓茶”“细数”“静对”。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

生:悠闲、惬意、对故都秋的一种热爱。

师:回答的很好,这幅画面正是通过对秋声秋色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种悠闲、惬意、对故都秋的热爱之情。还有些许凄冷、孤独。

(2)读第3~8段,品味“秋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北方的秋雨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灰尘尘的天气,凉风一起,便下起雨来;秋雨过后,天气很快晴朗;秋雨过后,温度下降得快。

生:干净利索,而不是南方的“混混沌沌”。

师:很好。这幅画面出现了两个都市闲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生:外貌、动作、神态、语言。

师:透露出怎样的心境?

生:悠闲中透露出一种感伤寂寞。

师: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什么目的?

生: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得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师:请两位同学读一下这句对话,让我们体味一下“故都的秋”的秋味。

生:“唉.天可真凉了——”

生:“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师:读得怎么样?

生:太快,太平淡,没有微叹的语气。

师:再读一遍。

生:“唉。天可真凉了——”

生:“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师:这次比上次好多了,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唉,天可真凉了——”

生:“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师:很好,的确让人感到一种浓浓的“秋味”。

(3)读第5~9段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谁能描绘一下剩下的两幅图?

生:第5段描绘的是秋蝉的残声图,作者从广阔的角度写出悲切的蝉叫声,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

生:第9段描绘的是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图。虽然只是平常的枣子,作者却给以了另一种含意,把枣子的生长过程看作是秋由始至终的过程,赞枣子的同时也是赞秋。

师:这两位同学都回答得很好,基本上把作者描绘的景象都表达出来。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而这又是散文的什么特点的体现?

生(齐答):形散而神不散。

师:那么,文中的“形”是什么?“神”又是什么?形神又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呢?

生:“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两者的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师:很好。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那么什么原因会让作者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

生:这肯定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师:回答很准确。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到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作者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小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那么,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为何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了。

(4)品读第13、14段

师: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文章最后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

生:作者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运用对比来形象地比喻两者之味的不同,说明了“南国的秋”的味道没有“北国的秋”浓厚。

师:回答得很好。既然运用了比喻,那么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

生:本体是“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喻体是黄酒与百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相似点是“味”。

师:回答得很正确,作者的意图正是如此。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句话?

生:直抒胸臆,表达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再次与前文呼应。

师:很好,文章最后的议论,是点睛之笔。作者愿意以生命为代价,与北国之秋同在,这足见他对北国之秋所倾注的深情。

问题:

以上是一位教师在执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实录的片段,阅读并进行评析。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会表达一种相对片面、任性甚至极端的情感。比如《故都的秋》中郁达夫认为南国之秋相比于北国之秋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再比如《红烛》中闻一多说“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我们要理解这种在现实生活中看来有些片面、极端的情感,首先要认识到文学是______。

A.一种对生活的如实描述和摹写

B.一种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生活

C.一种改变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行为

D.能给我们带来真正启示的东西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点明了故都之秋的特点,是《故都的秋》贯穿全文的线索()
点击查看答案
账号:
你好,尊敬的用户
复制账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欢迎分享答案

为鼓励登录用户提交答案,简答题每个月将会抽取一批参与作答的用户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活动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简答题

简答题官方微信公众号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简答题”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简答题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简答题”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