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最早用灵感这一概念来解释文学创作活动的是古希腊哲学家()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德谟克利特

提问人:网友smartfrom 发布时间:2022-01-06
参考答案
查看官方参考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网友答案
查看全部
  • · 有4位网友选择 D,占比50%
  • · 有3位网友选择 A,占比37.5%
  • · 有1位网友选择 B,占比12.5%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60.***.***.107]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6.***.***.55]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177.***.***.99]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73.***.***.241]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36.***.***.178]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21.***.***.113]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62.***.***.10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222.***.***.214] 1天前
加载更多
提交我的答案
登录提交答案,可赢取奖励机会。
更多“最早用灵感这一概念来解释文学创作活动的是古希腊哲学家()”相关的问题
第1题
最早用“灵感”这一概念来解释文学创作活动的是()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布瓦洛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是文学创作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在头脑中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整体内心形象结构的思维过程。

A.艺术构思

B.艺术形象

C.灵感

D.艺术想象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根据材料内容,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中对“互文性”概念的解释一项是()

A.任何文本的建构都是引言的组合,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

B.文本一旦被创作出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不再属于它的创作者

C.文学创作中的影响意味着没有绝对独立的文本,只有文本之间的关系

D.引用、参考、仿作、戏拟,以及各种的照搬,文本创作方式不胜枚举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这一章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对创造、创造力、创新的理解和解释,但对于这样一些复杂的概念,仅仅提供这些解释是不够的,现在请你尝试深思和挖掘自己头脑中对创造、创造力或创新的理解与洞见,尽量用新颖的形式表达你的想法,比如你可以用文字来阐释你的看法,也可以用图像、声音或肢体语言来阐释,你甚至可以像下面这些博士一样用一段舞蹈来阐释你的想法,请让我在问题的回答中看到你的想象力。
这一章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对创造、创造力、创新的理解和解释,但对于这样一些复杂的概念,仅仅提供这些解释是这是一位博士为解释其研究课题“肿瘤免疫逃逸机制”所编的舞蹈,图中看到的是正在贪婪摄取营养的肿瘤细胞。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知觉完形”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解释艺术和审美现象的审美心理学学说,这一概念最早由奥地利哲学家()在其著名论文《()》中提出;“格式塔”作为一个心理学派别,其创始人是德国的()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用()来解释灵感。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对于艺术,尤其是表演艺术,用科研这一概念来解释其过程或评价其成果,似乎显得以偏概全。早在欧洲文
艺复兴时期,艺术和科学就分属人类精神的不同层面、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创造出不同的文明财产。通常认为,艺术是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表现情感和理想的活动,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由此看来,艺术和科研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角色不同,这并不意味着艺术与科研相斥,因为二者给社会进步留下的遗产和影响不同,艺术的价值与科研的价值无法、也无需比较,且不能混淆,如果没有一个非攀比不可的统一评价标准,它们之间不可能出现矛盾和问题。下列关于艺术和科研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艺术和科研有不同的贡献

B.由于评价标准不同,艺术和科研没有可比性

C.科研可以用来解释艺术过程、评价艺术成果

D.艺术和科研虽然角色不同,但并不相互排斥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19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思想和学术界,表现在文学创作论上,更加强调作家的主体意识,强调“天才”、“灵感”在创作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材料1 小学老师雷夫.爱斯基斯在其所著的热门教育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获得一个宝贵的签名球,上面有美国著名棒球队——红袜队1967年全体队员的签名,这些球员都是他的偶像,对这样一个签名球,这位教师别提有多珍爱了。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他理所当然地警告儿子:绝对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儿子问他理由时,他觉得儿子还太小,对球和球员一无所知,说多了儿子也不会明白,于是,他没有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 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要拿写满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满不在乎说:我已经把问题解决了,爸爸问怎么回事,儿子说:我把球上所有的字都擦掉了。老爸气的想痛打儿子,但他转念一想,觉得儿子根本没有做错事。因为自己并没有告诉儿子上面的字有什么意义。从那天起,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带着那颗空白的签名球。这颗球提醒他,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情。 不论家长还是教师,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思维理解孩子,用成人的保准要求孩子。岂不知,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正是儿童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3月16日) 材料2 某大学一研究生凭借着设计“醒目药瓶”,摘得了素有“设计界奥斯卡”美誉的2011年度“国际红点奖”概念设计类奖。 在他提供的设计图上,常见的塑料瓶盖的顶上一圈变身为一块圆圆的玻璃。“这是一面凹凸镜,有放大的功能”。他解释说,有了这个药瓶盖,老年人不需要带上老花镜来区别药的类别、服用量等。他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中对中老年人群体的关注。有一天,有位老人要吃药,可是药瓶上的字太小了,原本挂在脖子上的老花镜却不见了,急的这位老人团团转。就这样,该同学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老人世界中。突然有一天灵感迸发,想到“醒目药瓶”这个点子。 有了灵感后,从设计,带写英文翻译说明,再到制作动画,一共才三天时间。也许有人要问,这样的设计看上去很简单,为什么能拿“国际红点奖”呢?他坦然,设计很简单,关键在于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这一设计胜在实用。按照测算,不会给药品本身带来额外的成本,推广起来很容易,实用方便。“希望将来这款设计能推向市场,让更多人得到帮助。” 这位研究生说他没有想当名人的“野心”。只期望能从生活中的小处入手,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正如“红点”主席Peter Zec博士在颁奖晚会上说的那样:从同学们优秀的设计中,他高兴地看到的是他们所描绘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世界。 摘编自《扬子晚报》(2012年3月17日) (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6分) (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4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最早明确表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是张之洞,他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了这一思想。()
点击查看答案
账号:
你好,尊敬的用户
复制账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欢迎分享答案

为鼓励登录用户提交答案,简答题每个月将会抽取一批参与作答的用户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活动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简答题

简答题官方微信公众号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简答题”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简答题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简答题”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