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阅读《善良》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东郭先生和狼》《农夫和蛇》两个寓言故事,大家都应该很熟悉吧。这两个寓言讲的都是善良的人“好心不得好报”。在我们的生活中,关于“善良”这个话题,也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和“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等谚语、俗语。你对善良有什么看法呢?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打开王蒙先生的《善良》,看看他是持什么观点的。(学生通读全文)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自己勾划出的最能表现作者基本观点的语句?生:最后一段中的“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生:我找的是“我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而不是相反”。生:我认为上面两句话合起来才是作者的完整的观点。师:那么,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观点吗?生(稍作思考):喜欢善良,希望并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师:大家还有没有其他意见?生:没有了。师:好,看来作者的基本观点就是:“喜欢善良,希望并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下面迅速通读全文,看一看王蒙先生是分几个部分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学生速读,思考、交流)对上述教学实录中“教师的提问”分析的不正确的是()。

A.提问激发了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初步对话

B. 提问用时过长,容易引发学生零碎地肢解文本、片面地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C. 通过提问促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比较清晰的整体理解

D. 提问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

提问人:网友milanor 发布时间:2022-01-07
参考答案
查看官方参考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网友答案
查看全部
  • · 有6位网友选择 B,占比60%
  • · 有2位网友选择 A,占比20%
  • · 有1位网友选择 D,占比10%
  • · 有1位网友选择 C,占比10%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40.***.***.89]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92.***.***.188]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52.***.***.2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226.***.***.198]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96.***.***.123]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24.***.***.227]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42.***.***.190]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39.***.***.8]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223.***.***.70]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44.***.***.150]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40.***.***.89]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92.***.***.188]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52.***.***.2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226.***.***.198]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96.***.***.123]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24.***.***.227]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42.***.***.190]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39.***.***.8]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223.***.***.70]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44.***.***.150] 1天前
加载更多
提交我的答案
登录提交答案,可赢取奖励机会。
更多“阅读《善良》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东郭先生和…”相关的问题
第1题
阅读《孔乙己》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说到给小朋友分茴香豆了,我们再来看看分茴香豆的细节。生1:看这个罩字,孔乙己本来是挺善良的,给孩子们分豆吃,可是又罩住,说明孔乙己太幼稚了,甚至用迂腐来形容都不为过。生2:他的整个动作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孩子还想要,他就用五指将碟子罩住,不肯多给,有点抠门的样子。生3:孔乙己思想比较幼稚,有点掩耳盗铃的感觉,他给每人一

A.生1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不打断学生,学生自能悟出人物形象

B.教师应该让生4模仿孔乙己说话时的语气,让学生通过模仿理解人物性格

C.教师应让其他学生对上述发言进行评价,引导学生逐步完善对形象的理解

D.教师最后的分析结论阐释清晰,学生能由此准确理解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 师:(板书)怀念、

A.A.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要求

B.B.通过对课文题目巧妙的处理,可以使学生在语境、语情、语技的联系中,明白精心选用词语是为了准确描述当时情境,准确展示人物内心,准确表露自我情感

C.C.教师通过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不仅达到了品味语言,感悟思想的目的,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语感训练

D.D.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教师通过课文题目位置互换体会、想象词组所表述的不同场景、反复朗读、有重点地朗读等教学技巧,达到了这一目的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阅读《再别康桥》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明明就是“

阅读《再别康桥》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明明就是“清泉”,怎么就不是清泉了呢?“揉碎在浮藻间”,为什么揉碎?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1:我们这组是这样理解的:天上虹是康桥在水中的倒影,因为水面反射出夕阳的光,柔波荡漾,那桥好像睡了一样,自己的梦想也像彩虹。

生2:揉碎的应该是内心的思想,要离别,很悲伤。彩虹是内心的追求。

生3:夕阳余光照射在湖面,湖面形成波光粼粼的样子。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仔细,理解得很深刻……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A.引导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严密,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

B.以文本理解为重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

C.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丰富了学生品味语言的经验

D.教师问题设置明确,能够有效指引讨论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备课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张老师:这一课我想用一课时完成。 陈老师:

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备课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张老师:这一课我想用一课时完成。

陈老师:我也是这样设想的。你的教学怎样设计呢?

张老师:我想第一是复习新闻知识,第二是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让学生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第三是与学生共同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李老师:我想重点应落在“现实场景的再现”上。

陈老师:“现实场景的再现”抓得很好,但我觉得还要注意“历史材料的运用”,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使作品增加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对上面几位老师的做法,评价不正确的是()。

A.陈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侧重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

B.陈老师的做法关注学生在新闻阅读过程中精神的活动和生命的活动

C.张老师把新闻知识作为教学的引子,把阅读文本作为解释和印证新闻写作的范本,这种做法比较好

D.陈老师这样处理语言教学更实在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阅读《陈涉世家》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有一句老话,不知道你们这个年纪的孩子熟不熟悉,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生:(齐答,有的笑)反抗。师:不知道笑的同学是出于什么原因。可以告诉我吗?生:(迟疑后终于开口)平时觉得学习压力太大了,想发泄一下时就这样给自己找理由的。师:(微笑)这个理由也没错啊。这句话道出了一个自然规律,压力过大当然会产生反作用力啊。不过,说出这句话的人本意可不在此。有同学能告诉我它本来是说什么的吗?生:听历史老师经常讲。说的是被压迫者总是会奋起反抗的,而斗争的原因不在别人,就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师:这是一位政治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总结。大家能举出你熟悉的历史事实吗?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导入贴合文意,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B. 通过恰当的导入,自然地过渡到课文内容中

C. 由历史规律发散开来,帮助学生积累人文修养,发展发散思维

D. 导入花费时间较长,不利于课文的教授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阅读《竹影》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打破了学科的约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B.坚持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课改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C.带着问题阅读,体现了阅读时的目的性

D.所讲内容偏离本课的主题.体现教师授课准备不充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阅读《赤壁之战》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大战结束,周瑜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大战失败的教训,他又会向部下怎样总结?生: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个从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学生议论纷纷)师:你说得对!曹操不会开总结会,但他回去之后会不会自己反省一下?我们就说说他反省的内容,好不好?(生开始踊跃发言)<

A.学生对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发挥了主体作用

B.教师化解了无法预约的尴尬,成功转化课堂氛围

C.遇到学生唱反调,教师巧妙回避以保证课堂效率

D.教师的教学机智源于尊重学生和及时反思教学的问题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阅读《散步》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划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导入:我们一直徜

A.A.由单元课文导入,自然、亲切,激发学生既有的生活体验

B.B.通过对课文内容进行一句话概括,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C.C.语文教学过程中,每一次阅读都应是有目的、有意义的,教师设置这次阅读是为了让学生进行整体感知

D.D.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但不应将写作安排在初读环节,这不利于学生对写作主题的拓展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阅读微型议论文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教师和学生各带50份剪报,准备从中选择材料。师:今天写一篇微型议论文。跟一般议论文一样,微型议论文也要有引论、本论和结论。微型议论文有什么特点呢?生1:短小精悍,小巧玲珑。师:说得对。既然是微型的议论文,当然得短小精悍。可是,光短小精悍就行了吗?把一篇长议论文缩写一下,是不是就是微型议论文呢?生2:不是。应当有力

A.教学过程凸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B.用做剪报引导学生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为写作提供了源头活水

C.没有提供微型议论文的例子,学生对它的特点缺乏具体直观的认识

D.就微型议论文的特点与学生展开对话,突出了作文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阅读《项脊轩志》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我给大家三个数字,“一、二、三”,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三个数字各加上几个字,就是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生1: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师:哪两种情感?哪三位亲人?生1:两种情感:一悲一喜;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师:“妣”是谁?“大母”又是谁?生2:“妣”是指已

A.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

B.层层递进,思维逻辑紧密

C.对于文言文中字词的学习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

D.师生互动流于机械化

点击查看答案
账号:
你好,尊敬的用户
复制账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欢迎分享答案

为鼓励登录用户提交答案,简答题每个月将会抽取一批参与作答的用户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活动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简答题

简答题官方微信公众号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简答题”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简答题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简答题”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