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该典故出自()。

A.《后汉书》

B.《商君书》

C.《盐铁论》

D.《论衡》

提问人:网友tangmanyun 发布时间:2022-01-06
参考答案
查看官方参考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网友答案
查看全部
  • · 有3位网友选择 D,占比30%
  • · 有3位网友选择 A,占比30%
  • · 有2位网友选择 C,占比20%
  • · 有2位网友选择 B,占比20%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251.***.***.111]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53.***.***.92]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252.***.***.160]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120.***.***.49]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26.***.***.13]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4.***.***.213]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35.***.***.182]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99.***.***.6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236.***.***.13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69.***.***.214] 1天前
加载更多
提交我的答案
登录提交答案,可赢取奖励机会。
更多“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该典故出自()。A.《后…”相关的问题
第1题
“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指的是()

A.严格立法

B.加大法治力度

C.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D.以民为本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古人云:“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商君书·算地》)这启示我们,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

A.人民主体地位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从中国实际出发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古人云: “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这段话说明了

A.建设法治中国,必须以独立自主为原则

B.建设法治中国,必须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

C.要在众多的法治理论中选择一种最合适的作为基础,否则就会产生法治建设的混乱

D.现代法治源于西方,我国要建成法治国家,就必须以西方法治模式作为蓝本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说明()

A.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B.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

C.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立法是法治的龙头环节,立善法的重要性

D.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凡许氏形声读若皆与古音相准或为古之正音或为古之合音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循
而考之各有条理不得其远近分合之故则或执今音以疑古音或执古之正音以疑古之合音而声音之学晦矣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曰及所引经类多有之盖以广异闻备多识而不限于一隅也不明乎假借之指则或据说文本字以改书传假借之字或据说文引经假借之字以改经之本字而训诂之学晦矣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尝为六书音均表立十七部以综核之因是为说文注形声读若一以十七部之远近分合求之而声音之道大明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引经与今本异者不以本字废借字不以借字易本字揆诸经义例以本书若合符节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緐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诂也其视若膺之学浅深相去为何如邪余交若膺久知若膺深而又皆从事于小学故敢举其荦荦大者以告经学之士云嘉庆戊辰五月高邮王念孙序(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无常行,法无常弛,君敬法则法行,君慢法则法弛。”出自()

A.《焚书•答耿中丞》

B.《吕氏春秋•孟夏纪•尊师》

C.《说苑•立节》

D.《潜夫论•述赦》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夫如是,则中国今日之所宜为,大可见矣。夫所谓富强云者,质而言之,
不外利民云尔。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日鼓民力,二日开民智,三日新民德。夫为一弱于群强之间,政之所施,固常有标本缓急之可论。唯是使三者诚进,则其治标而标立,三者不进,则其标虽治,终亦无功。此舍本言标者之所以无当也。虽然,其事至难言矣。夫中国今日之民,其力、智、德三者,苟通而言之,则经数千年之层递积累,本之乎山川风土之攸殊,导之乎刑政教俗之屡变,陶钧炉锤而成此最后之一境。今日欲以旦暮之为,谓有能淘洗改革,求以合于当前之世变,以自存于烦扰之中,此其胜负窒窒之数,殆不可不待再计而知矣。” ——《原强》严复 请回答:

简述严复的思想。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本语段“盘庚之迁”的典故引自于()。

A.《论语》

B. 《尚书》

C. 《春秋》

D. 《孟子》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曾纪泽在1878年作《文法举隅序》,其中写道:“盖泰西之轮楫旁午于中华,五千年来未有之创局也。……则考求各国语言文字,诚亦吾儒之所宜从事,不得以其异而诿之,不得以其难而畏之也。今之学者,不耻不知,顾且为虚侨夸大之辞以自文饰。一旦有事,朝廷不得贤士大夫折冲樽俎之材而用之,则将降而求诸庸俗驵侩之问,诗书礼义无问焉,唯货利是视,其于交际之宜,措施之方,庸有当乎!抑或专攻西域,不通华文,鉴其貌则华产也,察其学术情性,无异于西域之人,则其无益于国事也相侔耳。”这段话反映了曾纪泽何种看法?()

A.西方船炮的东来,造成了五千年未有之变局,世变了,人们的学习态度、治世方法就应该也随之变通

B. 若墨守不切实际的高头讲章,陈旧典籍,视洋务为不屑不洁之事而不愿为,必定于世事无济,徒受列强欺凌;

C. 如专习西学,完全抛弃民族文化,则“无异于西域之人”,同样无裨于国事。

D. 曾纪泽主张变通,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是适应时代的潮流的,他反对全部照搬西方文化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解释下列各组词 观 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论语·为政) 2.故久立公子

解释下列各组词 观 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论语·为政) 2.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3.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4.女曰:“观乎?”士曰:“既且。”(诗经·郑风·溱洧) 5.嘉量既成,以观四国。(周礼·考工记)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7.出游于观之上。(礼记·礼运)

点击查看答案
账号:
你好,尊敬的用户
复制账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欢迎分享答案

为鼓励登录用户提交答案,简答题每个月将会抽取一批参与作答的用户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活动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简答题

简答题官方微信公众号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简答题”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简答题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简答题”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