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教学中存在哪些教学生成点

A.疑难困惑点

B.争论碰撞点

C.偏差错误点

D.思维闪光点

E.教学事故

提问人:网友realrock 发布时间:2022-01-07
参考答案
查看官方参考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网友答案
查看全部
  • · 有4位网友选择 B,占比50%
  • · 有3位网友选择 D,占比37.5%
  • · 有1位网友选择 C,占比12.5%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202.***.***.154]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26.***.***.88]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12.***.***.22]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202.***.***.154]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73.***.***.251]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239.***.***.97]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26.***.***.88]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217.***.***.10]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242.***.***.10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225.***.***.133]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12.***.***.22]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239.***.***.97]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73.***.***.251]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239.***.***.97]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26.***.***.88]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217.***.***.10]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242.***.***.10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225.***.***.133]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112.***.***.22]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202.***.***.154] 1天前
加载更多
提交我的答案
登录提交答案,可赢取奖励机会。
更多“教学中存在哪些教学生成点”相关的问题
第1题
案例:对于学生探究实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难点不是实验操作,而是怎样通过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
案例:

对于学生探究实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难点不是实验操作,而是怎样通过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材处理]

将教材中的三个实验分成六个组来做:1、2两个组做“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3、4组做“碳酸钠粉末和盐酸反应”的实验;5、6组做“硫酸铜溶液和铁片反应”的实验。

[过程设计]

环节一:分组实验,发现差异

环节二:回顾反思,探究原因

环节三: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现场记录]

当1、2、5、6四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而3、4组做的实验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符时,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学生甲:我们组发现在方案三中有气体生成了,产生的气体逸到空气中去,使得我们无法测量他们的重量。

学生乙:我们通过联系以前的知识得知,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从这里我们得知原子的种类、数量、性质在化学变化中并没有发生变化,既然反应前后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反应前后原子的总质量也应该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我们确定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问题:

(1)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了哪些教学资源?

(2)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了哪些学习方式?

(3)上述案例中,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两方面的做法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教学实施记录,阅读后回答问题。

[张老师的教学实施记录][社会引入]观看准备好的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冰、原子弹的爆炸现象。

[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四个实验——实验1水的沸腾;实验2胆矾的研碎;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3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实验4二氧化碳通入到澄清石灰水。其中实验1有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的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实验由教师演示实验。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到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物质是新生成的物质。[提问]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并交流]略[提问]教师列举两个变化,由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着哪些现象?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略。[提问]酒精易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谁还能举出一些相似的例子?

[学生讨论并派代表回答]举出类似的例子。并总结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问]老师举出两个性质,由学生判断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为什么?

[讲解]老师对有关物理性质方面的几个基本概念做简单介绍(熔点、沸点、密度)。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一瓶一氧化碳,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进行判断,并与周围同学进行相互讨论和学习。

[讲解]说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之间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的分离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一。[李老师的教学实施记录][直接引入]整个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结合新学期的一些变化进行举例,使学生感到熟悉,活跃课堂气氛)

[师生交流回答]老师:自然界有哪些变化?学生:下雨、木材燃烧、植物的光合作用、瀑布下落。老师:若将以上四个变化进行分类,你准备怎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学生:根据变化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确定上述四个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小结]下雨和瀑布下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类变化叫作物理变化;木材燃烧生成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氧气和有机物,在变化中生成了新的物质,判断这一类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演示PPT]演示水分子电解的动画。请同学从微观的角度判断水的电解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得出结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渡]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何判断物质的变化是否发生了?要了解物质的变化,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演示实验]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现象:在此反应中,有不溶于水的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拿出一段铁丝,观察颜色、状态、形状,弯曲成各种形状,并用剪刀把铁丝剪成几段。

[讲述]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性质和特征,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根据物质的某种性质,对某种物质进行识别和判定,我们可以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类: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颜色、形状和状态、是否有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为判别物质变化的标准。

[演示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实验1硫酸铜晶体溶于水;实验2硫酸铜溶液中加氢氧化钠;实验3硫酸铜晶体加热:实验4加热后的硫酸铜粉末加水。

[得出结论]硫酸铜的物理性质——能溶于水的蓝色的固体;化学性质——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小结]要想知道某一物质是什么物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从物质的形态、颜色、温度,变化中有无沉淀生成、气体生成方面寻找证据,对各种证据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物质的变化和变化规律,推测它们的性质,并利用物质变化规律造福人类。请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实施记录,回答下述问题:

(1)比较两位老师的教学内容的异同。

(2)这两位老师的化学教学内容组织采用了哪种形式?

(3)判断这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案是否体现了科学的探究思想,为什么?

(4)这两位老师是否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并进行说明。

(5)试说明两位老师是如何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1.化学说课内容的8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教学背景分析、__________、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分析、重点难点分析、教学程序分析、板书设计分析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事例俯拾皆是,如何使素材成为课堂教学的"兴奋剂”,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愿望的生成,并能实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了解化学对人类的贡献,深刻体验化学的价值”这一目标,是教师在选取素材和使用素材中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下面是某位教师设计的"松花蛋中的化学”的情境教学的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创设情境】1.展示课前调查:学生对松花蛋的了解和喜爱原因分析。2.播放"毒皮蛋”相关新闻。3.课题展示:松花蛋中的化学。环节二:提出问题,合作交流1."毒皮蛋”中的有毒成分是什么?该物质具有怎样的性质?2.如何判断皮蛋是否有毒?3.假如误食毒皮蛋,有没有自救措施?4.如何制作健康皮蛋?5.泥松花蛋和无泥松花蛋的制作原理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不同?环节三:质疑释疑,深度探索1. 学生交流后质疑。2.学生相互释疑。3.教师指导点拨。环节四:提炼总结,有效评价1.知识点梳理与总结。2.研究方法总结与分析。3.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评价。环节五:深刻反思,提出问题1.回顾松花蛋的发展史,引导学生猜想设计优化的制作松花蛋方案。2.结合社会现实,对"毒皮蛋”进行社会分析。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请简要分析如此设计环节一的作用。(2)如果你是该教师,你将如何实现环节二的设计?(3)上述教学设计采用的是情境教学法。请简要介绍情境教学法。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当课堂上出现的教学情境与预设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就感到束手无策,不知应变,有时为了上好一节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充分展示的课,我们会绕过问题直奔目标。也许整节课的教学结果是无可挑剔的,但也使得整节课的教学变得机械化和程式化。教师忽略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甚至学得毫无兴致。因此,在课前设计教学预案时,教师应该()。

A. 课前设计给教学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

B. 营造宽松预愉悦氛围,提供生成土壤

C. 课中生成,与学生共建“互动网“

D. 活学活用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什么是递加教学法?什么是连接教学法?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郭老师在初二技巧--远撑前滚翻(5-3)一课中,采用了如下分组形式:a(a1、a2)组为水平较差组。b(b1、b2)组为水平较高组。在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时,郭老师要求b组同学先观看a组同学演示。在随后的练习中要求a组同学通过观看b组同学的演示,由各小组长带领,讨论、分析b组同学的技术,然后对照自己的技术,寻找自己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最后再改进练习并做好保护与帮助。再次,要求b组同学在进一步完善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想练习,先由小组长组织结合本组技术特点进行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创意,并进行尝试性练习(做好保护与帮助)。通过练习,学生积极性很高,各小组都表现得很团结。特别可喜的是,a组的同学技术提高很快,有好几个被提升到了b组,而且,b组的同学也有较好的突破。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阅读下面教师的教学实录,完成问题。师:老师发现你们在写作中经常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大家为什么喜欢用丁香来形容女子呢?生:因为丁香美丽、素雅,能表现姑娘的美。师:还有吗?(生沉默)师:李商隐《代赠》有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代诗人李璟也说过:“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大家来看看这些诗中的丁香,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师:我们来概括一下诗人在本诗中的感情、情绪。生:失望、痛苦、忧郁…师:听你们这么一说,我怎么觉得戴望舒痛苦得不能自拔啊?大家想想还有没有积极的一面?生:有!在文章结尾丁香姑娘消失后作者并没有绝望,依然在雨巷中执着地追寻。师:很好,你看得很仔细。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在教学环节上设置生成点的是()
A.作业生成

B.从三维目标中发掘生成点

C.弹性化教学方案

D.在对美术作业评价活动中生成。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请你谈谈教学情境的内涵及其意义
点击查看答案
账号:
你好,尊敬的用户
复制账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欢迎分享答案

为鼓励登录用户提交答案,简答题每个月将会抽取一批参与作答的用户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活动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简答题

简答题官方微信公众号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简答题”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简答题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简答题”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