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多选题]

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和行的关系。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十分重视知和行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其主要观点有

A.行先于知,由行致知

B.知之明也,因知进行

C.以行验知,以行证知

D.知行并进,相资为用

提问人:网友psk091210 发布时间:2022-01-06
参考答案
查看官方参考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网友答案
查看全部
  • · 有4位网友选择 D,占比44.44%
  • · 有2位网友选择 A,占比22.22%
  • · 有2位网友选择 C,占比22.22%
  • · 有1位网友选择 B,占比11.11%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25.***.***.142]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103.***.***.181]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236.***.***.14]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23.***.***.216]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C
[184.***.***.24]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17.***.***.224]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A
[33.***.***.228]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D
[86.***.***.235] 1天前
匿名网友 选择了B
[50.***.***.181] 1天前
加载更多
提交我的答案
登录提交答案,可赢取奖励机会。
更多“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和行的关系。从孔夫子到…”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和行的关系。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十分重视知和行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其主要观点有

A.行先于知,由行致知

B.知之明也,因知进行

C.以行验知,以行证知

D.知行并进,相知为用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优良传统是()。A.知行并进推动认识不断发展B.知难行

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优良传统是()。

A.知行并进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B.知难行易

C.强调行是知行统一的基础

D.因知以进行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分析了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能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下列哲学道理中材料没有体现的是()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是获得认识的来源

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下面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关知行关系的材料:材料1“生而知之者,上也”、“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下面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关知行关系的材料:

材料1

“生而知之者,上也”、“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

“行高于知”、“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材料3

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者,尤多也。且人类之进步,皆韧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哉,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

材料4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请回答:

(1)材料1、2、3各是什么样的知行观?

(2)材料2和3有什么异同?

(3)材料4是什么样的知行观?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含义()

A.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B.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C.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苏轼在《石钟山记》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水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苏轼的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包括()。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 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 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点击查看答案
账号:
你好,尊敬的用户
复制账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欢迎分享答案

为鼓励登录用户提交答案,简答题每个月将会抽取一批参与作答的用户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活动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简答题

简答题官方微信公众号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简答题”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简答题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简答题”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简答题
点击打开微信